-
Hyperliquid與BNB Chain手續費超越Solana,Solana穩定幣生態及Western Union新動態解析
Solana 在 L1 網路中的手續費占比,已從年初超過 50% 驟降至 10 月的 9%。 根據 The Block 數據,今年年初 Solana 在 L1 網路中的手續費占比超過 50%,但到了 10月,這一數字已降至 9%。 同期,Hyperliquid 的占比提升至 40%,BNB Chain 則達到 20%。截至撰稿時,Ethereum 和 TRON 分別為 7% 和 14%。 鏈上活動激增的主因,是市場對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所的熱情,這一熱潮始於 BNB Chain 生態系 Aster 的上線。Aster 迅速成為 Hyperliquid 的強勁競爭者。 不到一個月,這類平台的交易量就突破了 1 兆美元。 Solana 能否重拾領導地位? Solana 仍是穩定幣流通量排名前三的 L1 網路之一,其區塊鏈上的穩定幣總市值超過 149 億美元。 Solana 生態系提供 USDT、USDC、USDe、USDS、DAI、PYUSD 等多種資產,吸引了不僅是個人投資者,還有機構玩家,甚至包括政府單位的關注。 10 月 28 日,支付巨頭 Western Union 宣布將於 Solana 網路發行 USDPT 穩定幣,預計 2026 年正式推出,由 Anchorage Digital Bank 擔任託管銀行。 新聞稿指出:「Western Union 將為客戶提供數位資產服務,讓他們能夠透過單一平台輕鬆發送、接收、消費及儲存 USDPT,並結合公司全球的合規與風險管理系統。」 此前,Western Union 已啟動穩定幣結算的試點計畫。執行長 Devin McGranahan 表示,促使公司做出這項決策的關鍵,是美國通過了 GENIUS 法案。
-
Visa新增四種穩定幣及區塊鏈支持,上季穩定幣消費額成長四倍
Visa 執行長 Ryan McInerney 表示,Visa 將新增四種穩定幣的支持,並運行於四條獨特區塊鏈上。他指出,第四季透過穩定幣連結的 Visa 卡消費額較去年同期成長四倍。 為了提升支付結算方式及資金在 Visa 網絡上的流動性,這家全球知名的金融卡公司計劃支持多種穩定幣。 「我們正在新增四種穩定幣的支持,分別運行於四條獨特區塊鏈,涵蓋兩種貨幣,並可接受並兌換為超過 25 種傳統法定貨幣。」Visa 執行長 Ryan McInerney 於週二第四季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 此外,McInerney 強調,「第四季穩定幣連結的 Visa 卡消費額較去年同期成長了四倍。」 如同其他傳統金融機構及支付公司,Visa 認為穩定幣潛力巨大,尤其是在美國針對美元掛鉤代幣(USD-pegged tokens)制定了明確監管規範之後。過去 Visa 曾與加密原生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於九月啟動穩定幣跨境支付試點計畫,為企業提供更快速的海外資金轉移新方案。 McInerney 週二也表示,自 2020 年以來,Visa 已「促成超過 1,400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及穩定幣資金流動」。他補充,這其中包含使用 Visa 帳戶購買超過 1,000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及穩定幣資產。 「目前我們在全球超過 40 個國家,已推出超過 130 個穩定幣連結的卡片發行計畫。」McInerney 於會議中表示。 Visa 執行長還指出,公司已開始協助銀行鑄造及銷毀自家穩定幣。
-
全球加密信用卡市場發展趨勢與分析:2024-2034年預測、主要參與者及區域動態
InsightAce Analytic Pvt. Ltd. 宣布發布《全球加密信用卡市場評估報告 -(按類型(一般加密信用卡、獎勵加密信用卡、其他)、按應用(BFSI、個人消費、商業、其他)),趨勢、產業競爭分析、營收及 2034 年預測》。 根據 InsightAce Analytic 最新研究,全球加密信用卡市場於 2024 年估值為 16 億美元,預計到 2034 年將達到 90 億美元,於 2025 至 2034 年預測期間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 19.0%。 加密信用卡市場正快速演進,作為傳統金融系統與不斷擴大的數位資產經濟之間的關鍵介面。這些信用卡能於交易時即時將加密貨幣轉換為法定貨幣,讓用戶能在全球商戶網絡中以數位資產進行日常消費。主要產業參與者持續推出創新解決方案,支援主流加密貨幣(如比特幣及以太幣),以提升交易效率、可及性及消費者的財務靈活性。 持續的監管發展以及金融科技創新者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策略合作,在推動市場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努力針對交易安全、合規性及用戶信任等關鍵挑戰,為更廣泛的市場採用奠定基礎。 此外,消費者對加密貨幣的參與度不斷提升,既受投資吸引力驅動,也因其在日常金融互動中的實用性擴大,持續加速市場成長。綜合而言,這些趨勢使加密信用卡成為一項變革性的金融工具,有效連結傳統銀行系統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 加密信用卡市場主要參與者名單: 市場動態 驅動因素: 加密信用卡市場正快速擴展,背後有多項基本成長動力。主要推力來自加密貨幣作為合法金融資產在投資及日常交易中的主流接受度提升。這種認可促使創新金融工具需求增長,實現數位與傳統貨幣的無縫連結。加密信用卡成為此演進中的關鍵推手,讓用戶能即時轉換並消費其加密貨幣資產於全球商戶網絡。 支付處理及區塊鏈整合的技術進步,大幅提升交易速度、可靠性及安全性,使這類信用卡更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此外,支援主要加密貨幣(如比特幣及以太幣),並搭配可調整波動風險的動態轉換機制,強化用戶信心並擴大市場可及性。這些創新共同推動加密信用卡全球採用,鞏固其在數位支付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地位。 挑戰: 儘管加密信用卡市場成長強勁,仍面臨多項重大挑戰。監管不明確性是最迫切問題之一,全球缺乏統一標準導致遵循反洗錢(AML)及認識你的客戶(KYC)規範變得複雜,增加營運成本並限制跨境市場擴展。此外,加密貨幣價格波動性為用戶及服務供應商帶來財務風險,可能影響交易穩定性並阻礙商戶廣泛採用。 網路安全威脅亦為重大挑戰,整體數位資產生態系仍易受駭客攻擊、網路釣魚及資料外洩影響。雖然區塊鏈技術提供安全基礎,周邊基礎設施(如支付閘道及用戶介面)仍需持續強化,以維持信任並保障用戶資產。透過明確監管、風險管理策略及先進安全措施來應對這些挑戰,將是確保加密信用卡市場持續成長及可信度的關鍵。 區域趨勢: 北美預計將主導全球加密信用卡市場,受惠於成熟金融科技生態系統、龐大的加密貨幣用戶基礎及鼓勵創新的監管架構。美國尤其在加密金融解決方案上投入大量資金,推動早期採用及市場領導地位。 歐洲亦是重要市場,受消費者認知提升、加密資產逐步融入主流金融及部分國家的政策支持所推動。亞太(APAC)地區則為高成長市場,日本及南韓因加密貨幣採用率高及金融基礎設施先進而居領先地位。 然而,亞太市場監管不一致仍為部署挑戰,一些國家積極擁抱數位貨幣,另一些則採取更保守或限制性立場。儘管如此,該地區數位經濟擴張及金融科技創新上升,預期將推動加密信用卡長期發展機會。 近期發展 加密信用卡市場分割 按類型: 按應用:
-
WEEX Space活動回顧|從盲目跟單到系統盈利:明星交易員拆解“聰明交易員的工具箱”
在加密市場波動加劇的當下,如何建立一套穩定、可複製的獲利系統,正成為越來越多交易者關注的核心議題。 2025年10月24日,WEEX唯客舉辦的主題Space《聰明交易員的「工具箱」:WEEX明星交易員教你打造自己的獲利系統》吸引了數千名觀眾參與。兩位來自WEEX唯客的明星交易員——@海哥纏論與@青雲-莫名,圍繞“系統化交易”展開了一場乾貨密集的深度分享。 一、從資訊篩選到訊號驗證:聰明交易員如何過濾噪音 在資訊氾濫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找到有效訊號是每位交易者的必修課。青雲-莫名指出:「資訊必須分層過濾。首先是全球流動性政策,其次是產業板塊輪動,再到核心資產健康度,最後才是市場情緒。」他強調,鏈上數據是最值得信賴的訊號來源,比社群媒體情緒更能反映真實的資金流向。海哥纏論則從技術分析角度補充道:“有效信號需要多維交叉驗證。例如,當雙底形態出現時,還要確認鏈上資金流入與利好消息共振,這樣的信號才具備操作價值。”兩位嘉賓一致認為,宏觀+鏈上+科技 的多維驗證體系,是避免「噪音陷阱」的關鍵。 二、指標共振與風險控制:紀律比預判更重要 談到交易指標,海哥纏論分享了自己的核心架構—艾略特波浪理論與均線組合。他使用13/21/34/55日均線辨識趨勢結構,並結合MACD背離與TD序列訊號判斷反轉點。青雲-莫名則補充,短線可以靠技術指標擇時,但中長線更需依賴鏈上資料與資金流分析。在風險控制環節,兩位來賓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停損優先」的原則。海哥指出:“倉位大小應由止損距離決定,而不是情緒。若止損50點、風險設為1%,那就嚴格計算倉位,不可隨意放大。”青雲補充:“建倉後要屏蔽80%的噪音,只看自己設定的退出條件,而不是盯著分時圖焦慮。”他們強調,穩定獲利的前提不是要抓住所有機會,而是避免致命虧損。 三、小資金用戶如何安全起步:跟單也是一門“系統課” 針對小型資金用戶如何在WEEX唯客平台實現穩健成長,兩位交易員給出了具體建議。青雲-莫名建議:“新手應選擇交易記錄超過6個月、最大回撤低於20%的交易員,初期用固定金額跟單(如100U/單),熟悉策略後再轉向比例跟單。”海哥纏論則提到,多頭市場中可以採用「獲利加倉」策略──當行情確認後,在第二買點追加50%的初始倉位,以放大收益、控制風險。他們都強調,小資金階段的首要目標是保本與學習,而非追求暴利。盲目重倉單一交易員或高波動山寨幣,往往是虧損的主要來源。 四、系統進化與市場趨勢:AI+區塊鏈成2025新敘事 在最後的展望環節,嘉賓們一致認為,交易系統應持續記錄與優化。海哥纏論建議交易者定期複盤:“記錄每筆交易的進出邏輯、情緒狀態和信號來源,才能發現模式失效點。”而青雲-莫名則分享了對市場趨勢的觀察:“AI與區塊鏈的融合正在形成新敘事,特別是AI驅動的智能合約審計、Layer2算力擴展等方向,正快速吸引流動性。”他認為,2025年的機會將集中在基礎建設升級(穩定幣生態、跨鏈協議)與AI公鏈實用代幣這兩大領域。 五、實用工具與學習路徑 為幫助使用者更好實踐,嘉賓推薦了幾款常用工具與學習方向: 此外,WEEX也在活動期間推出了10 USDT體驗金活動,鼓勵新用戶透過掃碼註冊體驗智慧跟單功能。體驗金有效期7天,可提取獲利但不承擔虧損風險,提供新手安全試水的機會。 本次Space的討論充分展現了從跟單到自建系統的成長路徑:先理解體系,再驗證邏輯,最後堅持執行。在WEEX唯客平台,越來越多的交易者正透過比例跟單與資料化風控,建構屬於自己的「聰明交易員工具箱」。 ⚠️ 免責聲明 本文基於直播討論內容生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加密貨幣交易風險極高,過去表現不代表未來收益。請務必進行獨立研究,僅投資您可承受損失的資金。
-
WEEX編譯|黃金與比特幣的分歧與共振:誰在驅動「數位黃金」崛起?
黃金更像「實質利率對沖工具」,而比特幣已演化為一種「流動性風向標」。
-
WEEX以EBC2025白銀贊助商登場,與全球Web3先鋒同台
WEEX唯客作為白銀贊助商出席了於2025年10月16–17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Fira Montjuïc舉辦的European Blockchain Convention(EBC2025),展區在兩天峰會期間人氣持續走高,吸引了來自歐洲和全球的行業從業人員、交流機構與開發者、交流機構。作為歐洲規模與影響力都居前列的Web3高峰會,EBC2025本屆聚焦合規、加密金融與區塊鏈應用落地,為業界提供了高密度的對話與合作機會。 本次活動的亮點之一是WEEX全球品牌代言人 Michael Owen 透過錄製影片向大會致辭,並在片段中發起“顛球挑戰(Keepie Uppie Challenge)”,以輕鬆的互動形式呼應現場氛圍。影片在展區與社交網路上引發了廣泛關注,許多與會者在展台前參與拍照與短片互動,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WEEX唯客的展位既展現了品牌的國際面貌,也以生動的互動拉近了與現場觀眾的距離。 在產品與合規層面,WEEX唯客團隊在現場向來訪的機構與用戶介紹了合約交易體驗、風控機制與用戶保護舉措;同時就歐洲監管演進與行業機會與多位合作夥伴進行了深入探討。參展期間的交流顯示,市場對合規與透明度的期待正持續上升,而WEEX唯客在全球化佈局與合規建設上的持續投入,獲得了現場多方的認可與討論興趣。EBC2025已落幕,WEEX將把此次大會的產業觀察與現場回饋轉化為後續產品與合規工作的參考,並在未來持續透過線下展會與線上社區,推動與更多合作方的務實合作與生態建設。更多大會現場花絮與後續合作動態,將在WEEX官方管道陸續發布,敬請關注。
-
全球化浪潮中的理財新邏輯:WEEX「持幣生息」功能再升級
在市場情緒反覆的加密週期裡,交易所們正在重新定義「資金效率」。 10月17日,WEEX唯客宣布旗下「持幣生息 Auto Earn」功能迎來重磅升級,新增涵蓋包括阿聯酋、烏克蘭、捷克、瑞典、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荷蘭、日本及澳洲在內的9個國家地區。此擴展不僅標誌著WEEX理財體系的進一步國際化,也反映出交易所產品在「靈活、安全與普惠性」之間的再平衡。回顧Auto Earn在10月初上線時,其「隨存隨取、按小時計息、每日發放收益」的靈活特性已被不少用戶視為加密理財領域的「輕量化突破」。而這次更新,則進一步打破了傳統的進入限制:全球用戶可自由參與理財收益體驗。同時,為了保障合規和激勵行為,未完成認證的用戶也仍可享有最高100%的匯率加成,大幅提升實質年化報酬率。 這意味著,WEEX唯客理財產品的核心邏輯,正從「限定式理財」轉向「普惠型理財」。在加密產業監管趨嚴、流動性緊張的背景下,這種「低門檻但高激勵」的機制,既滿足了不同使用者群體的使用彈性,也進一步擴大了平台在國際市場的覆蓋範圍。一位來自東歐市場的用戶在WEEX全球社群中表示:「WEEX的持幣生息體驗很直觀,收益結算清晰、操作簡潔,最關鍵的是不影響我隨時調倉。」這種用戶回饋正是交易所「理財工具產品化」的直接成果。對WEEX唯客而言,Auto Earn不僅是一款工具產品,更是其「全球化資產管理系統」的一環。從交易撮合、風控保障,到資產加值路徑的延展,WEEX正試圖在用戶資金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提供服務。透過降低理財門檻、強化收益透明度、開放更多地區准入,WEEX的理財功能升級,也成為平台「以使用者體驗驅動成長」的縮影。而從產業層面來看,這類功能的演進正構成一股趨勢訊號:加密理財正在告別「鎖倉與高風險報酬」時代,走向更永續的收益模型與全球可近性。Auto Earn這類產品的推出與迭代,不僅提供使用者被動收益的管道,也讓交易所的品牌信任感從「交易撮合」延伸至「資產託管與管理」。WEEX唯客在預告中指出,未來Auto Earn將繼續拓展支持幣種,並在確保合規的前提下,將服務涵蓋更多國家與地區。隨著全球用戶理財習慣逐步成熟,持幣生息類功能可望成為交易所產品矩陣中的「新基礎設施」。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理財工具的邊界正被重塑。對使用者而言,選擇一個安全、靈活且不斷迭代的交易所,或許才是穿越週期的關鍵。
-
從USDe到wBETH:對手方風險如何層層疊加?
作者:NYDIG 全球研究主管 Greg Cipolaro 編譯:WEEX 唯客 本文要點: 美東時間上週五上午 11 點左右,川普總統宣布計劃「大幅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引發市場急劇拋售。儘管具體細節直到當天稍晚才公佈,但初步衝擊已足以令標普 500 在盤中一度下跌 3.8%,納斯達克 100 指數最大跌幅超過 4.7%。 在更廣泛的動盪中,比特幣及更廣義的加密市場大幅下挫,比特幣下跌 13%,穩定幣圍繞 1 美元劇烈波動,不少山寨幣跌幅超過 40%。儘管跌勢兇猛,但並非由加密貨幣本身的基本面因素引發,而是宏觀和地緣政治緊張情緒溢出至數位資產,並被槓桿交易活動放大。 合約清算激增,DeFi 是推手 加劇下跌的是槓桿交易的清算,既發生在 Binance 等中心化交易所(CEX),也發生在 Hyperliquid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不意外的是,交易,尤其是利用離岸交易所(WEEX 註:指美國本土以外的交易所)進行的永續合約(多空雙方每 8 小時結算一次資金費用)的槓桿交易,是加密市場的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以往大多數交易活動發生在 CEX,BitMEX 於 2016 年率先推出永續合約,開市場先河;但如今有了新玩家——Hyperliquid。 Hyperliquid 是一家 DEX,意味著它完全運行在區塊鏈上(自有鏈 Hyperliquid Chain),但與大多數其他 DEX(Uniswap、PancakeSwap、Curve 等)不同,它不採用以恆定乘積公式治理的雙幣池 AMM 模型(例如在池中平衡 ETH 與 USDC)。相反,它採用一個完全透明的鏈上限價訂單簿,很像 CEX(Coinbase、Binance、WEEX 等)。在過去 12 個月裡,Hyperliquid 一直是加密交易市場的寵兒;平台上的總鎖倉價值 (TVL) 增長了 3 倍(HYPE 代幣空投 / 創世事件發生在 2024 年 11 月),而傳統 CEX 的 30 日滾動交易量也有現貨交易量下降/約 三分之一(現貨交易量下降/約 三分之一)。 隨著價格斷崖式下跌,許多交易者措手不及,導致出現大規模清算——為有史以來行業規模最大的去槓桿事件。當權益價值跌破維持保證金要求,如果交易者未補足保證金,平台就會啟動強平機制:透過自動賣出或買入引擎,平掉 / 對沖虧損頭寸,以使交易者的頭寸重新符合保證金要求。當大量部位突然遭受損失時,就可能出現巨幅、異常的價格波動。 下表展示了被強制平倉的規模(交易所 API 將此類交易標記為“強平”):空頭在反彈中被強平 25 億美元,多頭被強平 167 億美元,總計 192 億美元的交易者損失,遍布所有加密資產。就比特幣而言,空頭強平 6.9 億美元,多頭強平 46 億美元,導致比特幣交易者財富蒸發 53 億美元。 Hyperliquid 的強度損失遙遙領先,交易者淨資產蒸發超過 100 億美元,進而引發 Binance 和 Hyperliquid 創始人隔空交鋒,爭執哪家平台的數據更準確。 山寨幣清算相對更嚴重 比特幣跌幅達兩位數,而山寨幣表現更為慘烈,因此清算在整個加密市場中激增,尤以山寨幣為甚。在市值最大的加密資產中,BTC 的清算金額約為 53 億美元,ETH 約為 44 億美元,SOL 約 20 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ETH 和 SOL 的量體遠小於 BTC。在暴跌之前,BTC 的市值約為 ETH 的 4.5 倍、SOL 的 20 倍。以體量調整後,ETH 的相對清算規模約為 BTC 的 3.7 倍,SOL 約為 BTC 的 7.6 倍。 換言之,ETH 和 SOL 的投資人清算更為嚴重,反映出更高的槓桿、更陡的價格跌幅(BTC -13%、ETH -18%、SOL -22%),或兩者兼而有之。 海外未平倉合約遭重擊,美國期貨基本上無恙 毫不意外的是,清算潮重挫離岸 CEX 的未平倉合約。以比特幣計價,未平倉合約下降了 17.6%,相當於約 79 億美元的名義價值在去槓桿中被抹去了。 相較之下,CME 的在岸期貨市場表現得更有韌性:未平倉合約僅下降 4.4%,名目價值不到 7 億美元。 顯而易見的結論是,受監管的美國境內交易者遠優於境外同行,更好地渡過了這場風暴。 加密市場出現裂痕 隨著去槓桿浪潮層層傳導,加密市場的壓力跡象開始顯現。原本長期窄幅波動的比特幣價差急劇擴大;永續合約相對現貨價格劇烈擺動;美國市場交易的比特幣較離岸市場出現溢價。 特別是在永續合約市場,通常與現貨緊密相關的價格關係在多空兩端的清算中完全失序。永續合約先是出現近 600 美元 / BTC 的折價,隨後轉為超過 800 美元 / BTC 的溢價,凸顯市場之混亂。 隨著加密市場壓力加劇,交易對手方風險浮現。在 Coinbase 上交易的比特幣,相較全球最大離岸交易所 Binance 出現顯著溢價。 在高峰時,經過對 USDT 的美元價值的合理調整後,Coinbase 的溢價接近 5,000 美元 / BTC,價差近 5%。這一背離凸顯了人們對離岸市場穩定性和資金狀況的擔憂上升。 比特幣「價格」究竟是多少? 一個看似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問題是:比特幣的價格到底是多少? 如同前文所指出的,答案會因交易場所與報價方式的不同而出現巨大差異。這個差異不僅關乎交易與投資,更重要的是,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資產也被用作抵押品,或作為借貸、衍生性商品、結構性產品等關鍵金融活動的輸入。 例如,加密抵押貸款高度依賴準確且一致的定價。如下表所示,BTC 的盤中價格在主要市場之間最高相差可達 7%。這絕非小事——標記價格 7% 的波動可能觸發追加保證金通知,甚至清算,具體取決於貸款機構所採用的報價來源。 幸運的是,許多傳統金融產品,包括受監管的期貨、選擇權和 ETF,已圍繞穩健的價格指數進行了標準化,例如用於結算的 CME CF 比特幣參考價(BRR)和用於連續定價的 CME CF 比特幣即時指數(BRTI)。這些產品並非依賴單一報價來源(交易所),而是綜合自多家交易所的數據。 BRR 也使用 1 小時窗口和成交量加權中位數價格來計算收盤價,使其更不易受 10·11 這類市場活動的影響。 (WEEX 註:CME CF 指 CME 與 Crypto Facilities 共同編製與維護的一套加密資產價格指數體系。) 歸根究底,要確定「比特幣的價格」絕非易事。這是一個基礎性問題,對投資者、機構以及更廣泛的加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有著實際影響。 別再用「Peg」來描述穩定幣 穩定幣並不是“Peg”(錨定)在 1.00 美元! 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市場誤解,甚至已經寫入美國的正式立法。實際情況是,穩定幣是一種市場交易工具,其價格會根據交易動態圍繞 1.00 美元而波動。 它們表面的「穩定」源自於市場力量和套利表象,而非固定的「錨定」。當價格跌破 1.00 美元時,交易者買入,當價格升破 1.00 美元時,交易者賣出,並依賴發行人的申購與贖回機制將價格錨定在接近 1.00 美元的水平。 穩定幣脫錨 這種誤解在上週的市場波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當交易者急於賣出比特幣等高波動資產、轉而買入美元替代品時,像 USDC、USDT 這類鏈下儲備支持的穩定幣,一度較 1.00 美元出現顯著溢價。 然而,偏離 1.00 美元的並不只有 USDC 和 USDT——相比之下他們的偏離還算溫和——演算法穩定幣 Ethena USDe 的走勢更為極端。 USDe 透過在存入的抵押品上做空衍生品(永續合約)以維持 Delta 中性頭寸,其價格在 Binance 平台一度暴跌至 0.65 美元。這一跌幅反過來觸發了以 USDe 作為抵押品的交易者被強制平倉。 儘管 Binance 承受了大部分批評,最終也對受影響的 USDe 持有者進行了補償,但問題並非 Binance 一家。在多家 CEX 平台,USDe 的交易價格一度低至 0.92—0.95 美元(WEEX 平台最低跌至 0.9638 美元)。 Binance 事後解釋稱,其對 USDe 的定價採用自身內部訂單簿,而非綜合外部來源——這恰恰是我們所描述的問題。加密貨幣價格常因交易所不同而出現差異,因此 Binance 用戶自然依賴 Binance 對 USDe 的自有報價。業界有人為 USDe 或 Binance 辯護,這是誤導性的;這種背離恰恰揭示了碎片化的加密市場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認為,這次價差似乎只是緣於某家 CEX 的訂單簿,而非 USDe 內部機制出了故障,儘管不難想像,一個依賴衍生品市場(槓桿)的演算法穩定幣可能會遇到問題。買者自慎。 DeFi「字母湯」掩蓋了流動性與技術風險 出現異常的不只 USDe,在 DeFi 領域,其他加密貨幣也經歷了異常(主要與 Binance 有關)。 DeFi 在掩飾對手方風險和期限錯配方面做得「出色」,同時實現了近乎完美的價格平價。但麻煩會在這類的極端事件中找上門。 以 wBETH 這樣的衍生代幣為例,其價格曾較 ETH 出現驚人的 3,000 美元折價(ETH 本身已跌至約 3,435 美元)。 wBETH 是「Binance Wrapped Beacon Chain ETH」的縮寫,發給透過 Binance 質押 ETH 的用戶。 通常,質押在以太坊信標鏈的 ETH 會被鎖定,直到用戶申請提現:進入信標鏈通常約 24 天,退出約需 40 天。使用者可以選擇透過 Binance(或其他流動性質押提供者)進行質押,並立即收到 wBETH。 由於由 Binance 進行封裝,wBETH 是一種 ERC-20 代幣,使其可相容於 DeFi 協議,並且在交易或借貸應用中更易使用;而原生 ETH 由於技術原因,在此類環境中靈活性較差。 在市場平靜期,DeFi 參與者通常會將此些衍生代幣視為與基礎代幣可互換,並在窄幅價差內進行交易。然而,這種等價性缺乏經濟或技術依據。 ETH 是以太坊網路的原生資產,具有完全流動性並內生於系統本身;wBETH 則是由某一對手方發行、流動性強、按需提供的負債,而其背後的支撐卻是鎖定期最長 40 天的非流動資產。 層層疊加的對手方風險-DeFi 設計中的惡魔 這正是傳統銀行面臨的期限錯配問題:短期負債對應長期、不可即時動用的資產;而在這裡,也疊加了額外的法律和技術風險。將 wBETH 與 ETH 混為一談,就是忽略了這些關鍵差異。儘管如此,DeFi 仍在繼續這樣做——在對手方風險之上疊加對手方風險,將非流動性變成流動性幻象。這不但不合邏輯,更是危險的疏忽。 問題並不只在 wBETH。如今許多 DeFi 平台充斥著種類繁多的資產,每一種都有令人困惑的前後綴組合,如 satUSD+、SolvBTC.BNB、AIDaUSDT、yvBal-GHO-USDf、USD(Midas mFARM)、ARM-WETH-stETH 等等。人們幾乎需要一塊「羅塞塔石碑」來解讀這些代幣所代表的意義,更別提理解其中蘊含的風險了。 [ WEEX 註: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源自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實物,它上面用三種文字(古希臘文、世俗體、象形文字)記載了同一段法令,正因為有可讀的古希臘文對照,學者才能據此破譯失傳已久的埃及象形文字。 ] 借貸市場經受住了考驗 儘管交易市場一片狼藉,但藉貸市場——無論是 CeFi 還是 DeFi——總體表現出驚人的穩健。 DeFi 借貸巨頭 Aave 僅清算了 1.8 億美元的抵押品,約佔其平台 720 億美元 TVL 的 25 個基點。 Coinbase 和 Morpho 的混合 CeFi/DeFi 協議中,僅清算了價值 1,800 萬美元的抵押品,抵押總額為 15 億美元。借貸機構 Maple 報告稱,其 CeFi 帳簿零損失,但處理了 6,700 萬美元的出借人贖回,其 DeFi Syrup 平台上也有類似規模的贖回。 NYDIG 零損失 NYDIG 也未遭受任何損失。每一筆比特幣抵押貸款的追加保證金通知都得到了及時的增資回應。 這次事件凸顯了 CeFi 相較 DeFi 的關鍵優勢。儘管 DeFi 和部分技術驅動的 CeFi 平台在速度、效率和自動化方面表現出色,它們往往在高壓力環境中失靈——而此時,人工判斷變得至關重要。 Hyperliquid 的交易者不會接到人工來電,要求其在寬限期內追加抵押品。區塊鏈沒有「Relationship」,無人可溝通,沒有談判的空間。你無法解釋某個價格來源不正確,或市場行為異常。在 DeFi 中,你的抵押品會自動、即時被清算,沒有任何商量。遊戲結束。請再投一枚硬幣。 加密貨幣風險更新 我們經常被問及,比特幣以及更廣泛的加密生態系統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什麼。我們長期關注的監管問題,如今日益成為正面推動因素;而另一個問題——長期的網路經濟問題——仍懸而未決。現在,我們的關注正轉向第三個領域:科技。 不安全的程式碼和函式庫漏洞將長期存在,但其相對風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與複雜、相互嵌套的密碼學原語相關的風險正在浮現。雖然這些風險主要與去中心化應用平台相關,但它們正透過質押和再質押平台、封裝比特幣、跨鏈橋等機制,逐步滲透到比特幣中。 這些並非比特幣本身,而是環繞其外的一層層 DeFi 基礎設施。它們的觸及範圍目前仍然有限,但其趨勢指向更深的整合。由於這些風險往往要在真正顯現後才被體認到,投資人更應密切關注。 原文連結:https://viewemail.nydig.com/anddd-its-gone
-
WEEX觀察:繼312、519又一歷史時刻! 191億美元爆倉夜,加密市場再重置
10月11日凌晨,加密市場再度陷入重挫。從比特幣到以太坊,行情急跌引發大規模強平,市場人士稱之為繼2020年「3·12衝擊」以及2021年「5·19崩盤」之後的另一個刻度節點。根據多家媒體報道,比特幣當日大跌至約104,782美元,跌幅達8.4%,伴隨高槓桿多頭的集中爆倉潮。以下數據由WEEXblog整理:2020年3月12日24小時爆倉金額約39.4億美元(約275億人民幣)2021年5月19日24小時爆倉金額約100億美元(當時史上最高紀錄之一)2025年10月11日24小時爆倉金額超過191億美元(創下歷史之最)市場情緒瞬間轉為恐慌 爆倉潮背後:結構性議題+政策衝擊 結合WEEX社群聲音以及WEEXBlog觀點認為,這次暴跌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多個風險因子疊加引爆。首先,市場槓桿累積嚴重。近階段,合約未平倉量屢創新高,許多交易者在高槓桿下持有超預期敞口,一旦市場轉向,連鎖清算效應迅速放大。更致命的是,一則政策性消息成為壓垮局面的催化劑。 10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中國出口商品徵收100%關稅,並對關鍵軟體出口實施限制。市場立即恐慌,風險資產普遍被拋售。對於加密市場而言,這樣的外部衝擊削弱了多頭預期,加劇了資金撤退速度。 在這種驚慌情緒下,許多高風險資產的保證金池被打穿,撮合滑點加劇,部分平台的流動性承壓。結構性漏洞暴露無遺:小幣種保證金不穩、深度不足的交易對更容易在「大跌中被撕扯」。值得一提的是,在WEEX社區的討論中也有不少成員注意到:此次動盪中,有不少社區討論將其視為“市場的健康出清”,強調這類極端調整反而可能強化市場結構。 歷史對比:3·12和5·19的迴響 對照2020年3月12日與2021年5月19日那兩次暴跌,可以看到若干共通性: 本輪爆倉規模能達到191億美元等級(數據來自多家媒體報導),在市場記憶中留下同樣濃厚的一筆。這個數值尚未被任何主流加密資料服務平台證實,但以市場的流動性規模來看,其可能性不可輕視。 誰笑到了最後?格局正在重塑 即便是如此極端的行情之下也有一個神秘巨鯨完成精準狙擊。就在昨日,比特幣巨鯨突然加倉做空BTC和ETH,總部位超過11億美元。目前根據鏈上數據顯示,其部位已全部清空,從Hyperliquild平台提走了高達6,000萬美金。據鏈上分析師Lookonchain稱,該巨鯨或與易理華旗下TrendResearch有關聯。事實上,易理華本人在近幾日確實多次在社群媒體上高調表達過「看空」立場。 0x2ea18開頭的巨鯨地址過去24小時透過做空BTC和ETH獲利7233萬美元,該巨鯨已將6000萬美元USDC提回Arbitrum,落袋為安。在震盪中存活下來的平台,往往具備三種特徵:嚴格的風控機制、足夠的流動性緩衝與穩定的撮合能力。那些在爆倉潮中系統宕機、提現受阻的交易所,將被繼續篩出。相較之下,WEEX唯客從其過往合規動作、透明機制與平台穩定性的角度,在社群中已獲得部分聲譽加分。未來幾天,市場可望出現反彈、情緒修復。但已經被動清算出局的高槓桿多頭,可能難以迅速回歸。這種「出清、重整、再上」格局,很可能成為下一個階段的主線。若行情如期反彈,那些在洗盤中堅持信念、且技術與風控紮實的平台,將成為資本與使用者優先選擇的對象。而WEEX唯客希望在這次重置中,不只是被提及者,更能成為穩健平台的典範!
-
WEEX上線全新紅包功能,讓交易更有趣、更有互動性
在數位資產交易平台的發展中,交易體驗與安全機制通常是最受關注的部分,但用戶之間的互動往往顯得相對單薄。為了改變這一點,WEEX唯客近日上線了全新的“紅包功能”,嘗試將更多輕鬆有趣的玩法帶入加密交易場景之中。有別於以往偏向嚴肅的交易產品,這次的功能更貼近用戶的日常使用習慣,為平台生態增加了社交化的色彩。紅包功能目前支援兩種形式:普通紅包與隨機紅包。普通紅包強調精準分配,適合在熟人社群、團隊獎勵等場景中使用;隨機紅包則更具娛樂性,每個領取用戶獲得的金額不同,能夠營造更多驚喜感和互動氛圍。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功能不僅面向現有用戶,還支援定向邀請新註冊用戶領取。這意味著紅包不只是單純的獎勵工具,更能成為連結社群、促進拉新的有機方式。 同時,紅包功能也展現了WEEX唯客在產品細節上的思考。如何在確保合規與安全的前提下,設計出既簡單易用又能滿足不同使用需求的工具,並非易事。從使用者體驗角度來看,這項功能操作直觀,無論是資深玩家還是初次接觸數位資產的新手,都能快速上手。這種降低使用門檻的設計,也與WEEX唯客一直以來所強調的「讓交易更友善」的概念保持一致。這項功能既可以是社群運作工具,也可以是拉近用戶關係的產品體驗載體。典型場景包括: 可以預見,隨著紅包功能在更多場景中的落地,用戶之間的連接將進一步加強。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福利分發」工具,更有可能成為社群活躍度提升的重要抓手。對WEEX唯客來說,這項嘗試標誌著平台在功能層面的持續創新,也反映了其在全球競爭中的差異化思維——在提供專業交易服務之外,更希望讓用戶在平台上感受到真實的互動與參與。
-
WEEX閃耀Token2049新加坡,CSO Ethan首次亮相全球舞台
10月,新加坡迎來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加密盛會-Token2049。作為產業頭部交流平台,本次大會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案方、投資機構、技術開發者與媒體代表,見證產業趨勢的深度碰撞與交流。在本次盛會中,WEEX唯客以白金贊助商身份正式亮相,並在展台與圓桌論壇上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 展台人氣:連結用戶與產業夥伴 作為大會的重點展商之一,WEEX唯客展位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用戶、KOL和產業夥伴駐足交流。展區內,團隊成員向來訪者分享了WEEX的全球化佈局與安全合規策略,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平台「使用者至上」理念的認知。在與產業夥伴的互動中,WEEX不僅展現了自身穩健發展的信心,也與多家機構探討了未來合作的可能性,為後續的國際化策略拓展奠定了基礎。 圓桌發聲:CSO聚焦安全與長期主義 大會期間,WEEX唯客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安全官(CSO)Ethan 受邀出席圓桌論壇《產品、商業價值與資本敘事》,並發表了深入見解。 Ethan在發言中強調: 首次亮相:WEEX高層的品牌訊號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圓桌發聲也是Ethan作為CSO的首次國際公開亮相。身為WEEX交易系統的核心架構師與安全負責人,Ethan所帶領的WEEX團隊重構了合約系統,推出“合約 Pro”,讓合約交易更有效率、更安全;這項升級在短短三個月內就推動平台合約交易量成長超過 400%。他的登台不僅凸顯了技術與專業背景,也向外界傳遞了一個清晰的訊號: WEEX唯客始終將使用者資產安全與合規化發展放在首位,並將長期致力於建立一個安全、透明、可信賴的交易環境。 這一亮相,無疑成為WEEX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品牌時刻。 展望未來 透過這次Token2049新加坡的亮相,WEEX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攤位互動、圓桌發聲以及CSO的首次亮相,共同勾勒出一個清晰的品牌畫像:安全為本、合規為先、長期主義。未來,WEEX將持續加深全球佈局,攜手產業夥伴推動健康發展,並持續提升使用者體驗,讓更多交易者感受到安全與高效的價值。
-
加密貨幣做空者實戰指南:如何選擇標的、識別A/B/C浪與防範V型翻轉風險
市場做空者是指透過預測市場價格下跌而獲利的投資者。他們透過借入資產(例如股票),然後以當前市場價格賣出,希望價格下跌後再以更低的價格買回資產歸還,從而賺取差價。做空者在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促進價格發現和市場效率,幫助清除市場泡沫,揭露問題有價證券。 那麼在什麼位置做空,哪些有價證券適合做空、是每個做空者在尋求的目標。 首先,我們需要根據市場K線形態排除做空對象,例如:低價位呈波浪形的有價證券,這類對像要麼處於低價洗牌狀態、要麼處於低流動性狀態。這類有價證券做空風險極大。還有就是高度控盤的有價證券,我們以幣圈山寨幣來說,許多位居漲幅榜的數位貨幣通常籌碼高度集中在莊家手中,集中程度甚至高達80%以上。這類物件的漲跌幅完全沒有規律,呈現出突然上紮針和突然下紮針的態勢或者連續一個月呈階梯狀「之字形」上升,然後突然一根針暴跌。對於這類高度控盤的有價證券,無論是做多或做空投資人都應遠離。 所以,對於做空者而言,其目標對像一定是高流動性、價格高點、K線走勢正常的有價證券。對於這類物件在有價證券市場中,較流行的看盤策略如:雙峰頂策略、艾略特波浪策略、楔形圖策略。其實無論是哪一種理論其核心的邏輯都是當前投資標的物的價格違反了「量價一致」原則。 我們以艾略特波浪策略為例。該策略又稱”波浪理論“。是證券技術分析的主要理論之一,由美國經濟學家艾略特(Ralph Nelson Elliott)提出。有些交易員用以分析金融市場週期,預測市場趨勢。拉爾夫·納爾遜·艾略特(1871-1948),專業會計師,於1930年提出分析方法,認為市場價格的走勢具有特定的形態。 1938年,艾略特發表《波浪理論》,正式提出此理論,並在1946年,他最後的主要著作《自然法則:宇宙的秘密》中進行了最為詳細的闡述。艾略特寫道「人受制於規律過程,關於人的活動的計算能被投射到未來的某個階段,這一點我確信無疑」。在艾略特波浪理論中,有價證券的走勢分為1-5和A/B/C共八個浪走勢: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第三浪主力浪和第五浪非理性浪最容易識別,我們只要看是否存在量價一致性即可。至於第C浪的放量下跌,由於其一旦出現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下跌,即使知道了也已經為時已晚。所以對於做空者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對辨識A浪和B浪的辨識。 在實際K線中A浪的表現形態各不相同,有的是在高位點上突然下跌,然後進入高位橫盤狀態;有的則是在高位形成上下波動狀態,而B浪有些情況是在沒有交易量的情況下突然拉升到之前的最高點,然後緩慢下跌。有的甚至會突然向上紮針出現翻倍型態後砸盤進入第C浪。 對於空頭來說,很多的損失出現在將B浪識別成C浪,一旦超過12個小時沒有出現放量下跌應當快速撤退,或將空單設置在橫盤下面。防止更大的上升。 V型翻轉的防範 V型翻轉是常見的金融盤面現象,通常是發生在大跌之後,例如一個數位貨幣在當日下跌20%進入橫盤之後,大概率不會繼續下跌,此時K線15分鐘線中如果出現三根以上的下影線及布林帶換軌則表示有出現V型翻轉的可能。此時應保持高度警惕,此時出現的可能性如下: 無論出現哪一種此時對於空軍而言,都應立即空倉以防產生經濟損失。 對於V型翻轉這類行情其存在以下幾種前兆:
-
加密市場三大「經驗主義幻覺」實證:下架拉盤、1小時資費、上新熱捧是否可靠?
加密貨幣市場相較於其他金融二級市場往往表現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市場變動,這種變動使得大量主觀交易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對於主觀交易者來說,往往基於自身所謂的「盤感」作為先驗經驗進行投資,而這種「盤感」則通常是一個交易幻覺,對於莊家而言通常會利用這種幻覺進行反向操盤造成散戶的重大投資損失。本文將向大家介紹幾類經驗主義幻覺。 1.下架合約是否一定會拉盤 下架幣會爆拉一直是加密貨幣市場的一種都市傳說,通常認為當一個合約在被幣安宣布下架後項目方為了最後在二級市場割一波韭菜會進行大量吸籌,在短線拉升後在頂部套現走人。在這過程中由於專案方不再顧忌交易所的處罰監管,通常會誘發超級極端行情。如著名的Alpaca合約行情,在2025年4月24日從0.04美元直接拉升到4月30日的1美元。漲幅高達2500%。 合約名稱 宣布下架日期 下架日期 訊息時長(日) 區間最大漲幅 UXLINKUSDT 2025年9月24日 2025年9月26日 2 20% NEROETHUSDT 2025年9月22日 2025年9月26日 4 -80% ALPHAUSDT 2025年9月17日 2025年9月23日 6 20% BSWUSDT 2025年9月10日 2025年9月15日 5 11% BAKEUSDT 2025年9月3日 2025年9月17日 14 258% HIFIUSDT 2025年9月3日 2025年9月17日 14 1000% SLFUSDT 2025年9月3日 2025年9月17日 14 100% LEVERUSDT 2025年8月29日 2025年9月3日 5 50% 從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下架合約都得到了後續拉升,但是仍有少數合約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例如NEIROETHUSDT可以說出現了驚人的「死亡螺旋」行情。這對許多投資人來說會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這裡我們留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一個合約的公告下架時間的長度與漲幅呈正向關係,後續研究者可以根據市場消息時長越長莊家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洗盤吸籌方向研究。 2. 資費週期為1小時的合約意味著強勢拉盤? 自2025年5月之後幣安開啟了永續合約資費週期的調整政策,對於資金費率觸碰±2%的永續合約啟動1小時週期的資金費率收費模式。這種模式會大大推動相關永續合約的交易效率,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極端行情,如著名的MYX幣出現了200倍的極端行情。但是否這就一定意味著資金費率1小時的合約能出現極端上漲行情? 在2025年5月至9月期間抽樣的13個永續合約的二級市場表現進行統計分析。樣本資料涵蓋了從2025年5月30日到2025年9月25日的多個不同時間週期的合約。透過對這些合約在指定期間的漲跌幅進行分析,我們可以觀察到市場的極端波動性和兩極化的特徵。 合約名稱 起始日 結束日 期間漲幅 API3USDT 2025年8月19日 2025年9月11日 -63% REDUSDT 2025年9月5日 2025年9月25日 -82% TREEUSDT 2025年8月28日 2025年8月31日 -56% IPUSDT 2025年8月31日 2025年9月25日 90% MUSDT 2025年9月1日 2025年9月25日 325% MYZUSDT 2025年9月1日 2025年9月25日 2100% OMNIUSDT 2025年7月29日 2025年8月11日 -22% XTZUSDT 2025年7月19日 2025年7月22日 -35% HYPERUSDT 2025年7月10日 2025年7月19日 -51% FUNUSDT 2025年7月7日 2025年7月19日 129% LAUSDT 2025年7月7日 2025年7月19日 -53% VICUSDT 2025年7月7日 2025年7月19日 -13% LPTUSDT 2025年5月30日 2025年7月19日 -21% 在13個合約樣本中實現正收益的合約數量4個(佔比約30.8%),錄得負收益的合約數量: 9個(佔比約69.2%) 這表明在所選樣本和時間段內,超過三分之二的合約處於虧損狀態,市場整體表現出下行趨勢。 MYZUSDT 合約以2100% 的驚人漲幅位居榜首,表現出極端的市場機會。 REDUSDT 合約錄得-82% 的最大跌幅,反映了巨大的市場風險。所有樣本漲跌幅的中位數為-22%。相較於受極端值影響的平均數,中位數能更能反映市場在此期間的「普遍」或「典型」表現。所有樣本的算術平均漲跌幅約為+180.6%。此數值被MYZUSDT (2100%) 和MUSDT (325%) 等極端高收益合約嚴重拉高,不能代表樣本的普遍情況。 數據清楚地揭示了市場的兩極化現象:頭部梯隊以MYZUSDT (2100%)、MUSDT (325%)、FUNUSDT (129%) 和IPUSDT (90%) 為代表的少數合約實現了極高的回報。多數梯隊: 其餘9個合約全部錄得虧損,虧損幅度從-13%到-82%不等,其中6個合約的跌幅超過了30%。 所分析的合約市場在2025年5月至9月期間表現出極高的波動性。少數合約能夠帶來超高回報,但絕大多數合約都面臨著巨大的下行風險。一般表現為虧損: 從中位數(-22%)和虧損合約比例(69.2%)來看,對於隨機選擇的合約而言,其在此期間的典型表現是虧損而非獲利。 3. 新上合約是否會獲得市場熱捧 新上合約往往會帶來較大的市場漲幅,這是許多二級市場投資者熱衷的經濟學現象,不僅存在於加密貨幣市場,在股票市場早已屢見不鮮。那麼是否新上合約一定會獲得市場熱捧呢?該資料集包含18個新上市的幣安永續合約,統計了它們在三個不同時間窗口(7日、14日、30日)的價格漲幅百分比。描述性分析旨在揭示這群新興資產報酬率的集中趨勢、離散程度和分佈形態。 合約名稱 合約上所日 7日漲幅 14日漲幅 30日漲幅 BASUSDT 2025年8月26日 54.96% 68.48% 0.2% SOMIUSDT 2025年8月25日 11.56% 61.09% 0.87% WLFIUSDT 2025年8月23日 39.85% 7.46% 5.52% XPLUSDT 2025年8月22日 64.86% 62.64% 69.95% CUDISUSDT 2025年8月20日 -34.29% -33.01% -10.9% USELESSUSDT 2025年8月15日 -14.4% -32.34% -21.46% AIOUSDT 2025年8月13日 -11.1% -1.67% 18.26% XNYUSDT 2025年8月13日 -29.04% -53.54% -18.32% YALAUSDT 2025年8月7日 10.02% -14.21% -37.7% CARVUSDT 2025年8月7日 -5.07% 3.86% -3.66% ZRCUSDT 2025年7月29日 -3.85% -1.19% -20.92% ESPORTSUSDT 2025年7月29日 -17.33% -24.22% -38.65% ZORAUSDT 2025年7月25日 52.98% 93.16% 161.9% TAGUSDT 2025年7月25日 4.53% 46.68% 32.3% CVXUSDT 2025年7月23日 -8.72% -14.85% -15.77% SLPUSDT 2025年7月23日 -25.81% -33.1% -24.8% CUUSDT 2025年7月15日 146.55% 98.35% 44.24% VELVETUSDT 2025年7月15日 2.55% -21.88% -15.22% 此資料樣本完美地展示了典型的「新幣效應」(New Coin Effect )。即新資產在上市初期,由於資訊不對稱、投機情緒和較低的初始流動性,價格極易被小量資金操縱,導致暴漲暴跌。中位數在所有週期均為負數,這揭示了一個更關鍵的訊息:對於樣本中超過一半的合約而言,它們在觀察週期內是虧損的。 因此,中位數更能代表一個「典型」或「普通」新合約的表現。上市合約市場最顯著的特徵是其極高的波動性和風險。雖然少數「明星合約」能帶來驚人回報,但超過一半的合約在各週期內均錄得虧損。投資者不應被高平均收益率所迷惑,而應更關注中位數所反映的普遍情況和巨大的標準差所警告的風險。數據顯示,一週的漲跌趨勢有很大機率會延續到第二週。然而,這種短期動量對一個月後的價格走勢指引意義有限。市場在更長的時間維度內,可能會出現均值回歸或趨勢反轉。 結論 本文探討並研究了加密貨幣市場的三個常見經驗主義幻覺,透過統計樣本資料得出以上三個經驗幻覺在投資中並不可靠。對於大多數二級市場投資者來說仍然需要理性地認識到加密市場的高風險性和不確定性。設定停損目標和執行相關的風控策略依然是加密貨幣市場需要的首要任務。
-
WEEX Space回顧:Plasma零費用USDT能否挑戰波場霸權?
9月26日,WEEX攜手新一代穩定幣清算網絡XPL Plasma舉辦了一場Space對話,主題圍繞著「Plasma穩定幣革命」展開。作為近期融資界的焦點,Plasma在今年完成了2,750萬美元融資,估值高達50億美元,背後不僅有Tether、Bitfinex的支持,也吸引了Peter Thiel等傳統資本的加持。這項計畫因其「零費用USDT+BTC安全+EVM相容」的創新定位,被視為可能改變穩定幣支付格局的基礎設施。本場Space嘉賓圍繞著融資邏輯、支付賽道潛力、波場競爭格局以及XPL代幣價值展開討論,帶來了一場深度解讀。 Plasma的50億美元估值與資本邏輯 在加密資本寒冬的大背景下,Plasma依然獲得50億美元估值,足見其賽道潛力。來賓一致認為,支付是區塊鏈最具確定性的兆級市場,而Plasma瞄準的痛點正是穩定幣在轉帳與清算環節中的高成本與低效率問題。Plasma的設計突破在於:用戶轉帳無需支付手續費,Gas由USDT本身承擔。這種創新降低了傳統用戶的使用門檻,直接切入穩定幣的最大應用場景—支付流通。正因如此,資本將Plasma視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而非另一條公鏈。 Tether的策略轉型:從發行商到“數位美元央行” 如果說Plasma是技術突破,那麼它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在於Tether的策略轉型。透過Plasma,Tether不再只是USDT的發行商,而是掌握了一個統一的清算層。這意味著它有機會在未來扮演類似「數位美元央行」的角色:既能掌握交易定價權,又能獲取長期收入來源。嘉賓指出,這一步棋讓Tether從“跟隨市場”升級為“制定規則”,不僅提升了金融地位,也為其擴張提供了製度性優勢。 零費用模式能否撼動波場? 目前,波場(TRON)承載了全球超過5兆美元的USDT交易量,其在穩定幣轉帳領域的霸主地位毋庸置疑。但Plasma的出現,為這一格局帶來挑戰。在Plasma模式下,用戶轉帳完全免費,且Gas由USDT本身支付,這種設計不僅降低了小額支付的摩擦,也可能讓高頻交易用戶和機構更快遷移。來賓認為,短期內Plasma難以取代波場,但長期潛力巨大,尤其是在合規和機構採用層面。 使用者體驗革命與XPL代幣邏輯 Plasma帶來的另一重意義是使用者體驗的革新。在Plasma網路中,使用者只需持有USDT即可完成轉帳和支付,體驗上更接近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的流暢感。對於尚未進入Web3的傳統用戶而言,這種門檻的降低有望帶來新的成長點。同時,Plasma原生代幣XPL的價值邏輯也備受關注。來賓指出,XPL除了治理和收益分享的功能外,其長期價值取決於網路能否真正承載大規模支付交易,而非僅依賴短期市場情緒。 穩定幣基礎設施之戰:Plasma vs Tron vs Solana 從競爭格局來看,波場的規模優勢、Solana的高性能依然不可忽視。但Plasma的零費用+合規定位+Tether直接賦能,使其在長期跑道中具備獨特優勢。嘉賓總結認為,Plasma的機會不在於和公鏈拼TPS,而在於為穩定幣量身打造的清算層,這使其有可能成為未來穩定幣支付的底層標準。本次WEEX Space的討論為產業帶來了重要啟示:穩定幣基礎設施的革命已然啟幕。 Plasma以零費用模式與Tether背書,預計在未來支付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同時,波場、Solana等競爭者的存在,也讓這場賽道之爭更具不確定性。作為主辦單位之一,WEEX將持續專注於穩定幣支付與區塊鏈合規化的發展,並透過空間對話、產業研究與用戶教育,為全球用戶提供前沿資訊與深度洞察。
-
量化策略完整指南:從因子挖掘到回測評估,破解「沒有銀彈」的投資真相
什麼是量化策略?如果說的比較官方其實就是一句話:量化策略的本質是利用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技術,透過分析歷史數據來發現市場中的規律,並基於這些規律構建可重複、系統化的交易決策模型,以期在未來獲得穩定、可持續的超額收益。 但是在現實中量化卻遠不止這麼簡單,因為量化策略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市場有效性假設基礎之上的,由於有價證券的波動性越來越受到地緣政治和貨幣政策的影響以及短期市場散戶情緒的恐慌與狂熱,市場會經常性失效。同時,由於短線交易中多空雙方博弈的過程中資金量的不平衡以及對手方採取對手策略,往往也會造成量化策略的失效。這也非常好理解,如果量化策略總是有效的,那麼當今的世界首富應該是個數學家。 「量化沒有銀彈」是初學者需要上的第一堂課。 那麼既然量化策略不一定有效,為何我們還要研究量化策略。因為相較於消息面主觀判斷、跟風式投機。量化策略依然是專業投資者擴大獲利機率,降低風險損失的最適解。 一個完整的量化策略的建構通常分為以下幾步: 通常來說,我們可能會去學習傳統的MACD、RSI這種傳統量化模型,這種傳統量化模型,也會去閱讀各類機器學習的論文。透過理解理論可以方便我們後續透過python將理論轉換成可自動化交易的程式碼。 做量化,數據是基礎的生產要素,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各類成熟的數據API接口,如tushare、Binance等,透過數據接口獲取到原始數據後,我們需要對數據進行清洗和缺損值填補。 因子挖掘可以說是我們量化交易中核心的工作之一,只有找到關鍵性因子,我們才能夠將量化策略的獲利最大化。對於市場來說千變萬化,去年的因子今年可能就沒有相關性,小市值的因子可能對於大市值股票毫無作用。所以一款優質的量化策略,這裡是重中之重。 我們將我們的量化策略程式碼化後。透過一系列專業指標來評估策略的表現,例如: 到了這一步,如果說你回測結果非常漂亮,通常來說一個量化策略就算完成了。但是坑往往就在這裡。很多新手或是在校學生在拿到一份漂亮的回測結果後便會有一種巴菲特附體的錯覺,然後一跑實盤便會虧到褲衩子。 這裡我們就需要了解回測和評估指標的的打折問題,在模擬盤中買入賣出點往往都處於非常理想的狀態,實際上,大幅度的上漲和下跌在實踐中對於普通交易者來說都是來不及交易,損失往往是在毫秒之間。對於回測的結果,我們需要複盤盤面大幅震盪時期的回撤,對於回測結果進行打折才能能夠獲得相對實際的回測結果。
-
WEEX & USDD Space回顧:USDD原生登陸以太坊背後的博弈與機遇
2025年9月23日(UTC+8),WEEX與USDD聯合舉辦了一場深度Twitter Space,主題聚焦「去中心化穩定幣的挑戰與機會」。距離USDD原生登陸以太坊僅兩週,整個DeFi社群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曾經爭議不斷的穩定幣上:它能否在USDT、USDC的壟斷格局中分一杯羹? 本次Space吸引了USDD計畫方代表與WEEX資深大使Mr.強等嘉賓,圍繞四大核心議題展開討論: 活動期間,嘉賓們分享了對穩定幣市場的獨到見解,同時結合USDD的實際策略,解析了它在去中心化生態中的潛在機會和風險。 穩定幣的信任邏輯 在本次Space討論中,嘉賓們首先聚焦在穩定幣的底層邏輯。穩定幣作為加密市場的“血液”,其核心價值並非技術多麼複雜,而是用戶是否願意信任。總結來看,市場最關注的三個向度是: USDD的發展路徑 圍繞著「USDD能否撼動USDT」的問題,嘉賓們展開了深入探討,普遍認為USDD的未來路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提升透明度與抵押機制 拓展應用與生態 理性的收益模式 監理與未來格局 在談到監管因素時,嘉賓指出,如果USDT在未來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壓力,市場可能會出現新的穩定幣「替補選手」。 總結 整體來看,本次Space的討論表明,穩定幣大戰的核心並非短期的收益競爭,而是長期的信任累積和生態建設。 USDD若想進一步挑戰USDT,需要在透明度、應用場景與跨鏈拓展上持續發力。正如一位嘉賓總結: “技術是入場券,信任是勝負手,生態才是決定未來的根本。” 作為本次Space的聯合主辦方,WEEX將持續關注穩定幣賽道的動態,與產業夥伴共同探索更安全、透明和合規的未來金融基礎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