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X 唯客博客, 本期嘉賓:Raymond,Mossfire Capital 合伙人 FC:今天請Raymond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其實在推特上寫了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正規軍,有8年投行的經驗,在傳統金融待了很久;第二個經手過千萬級DAU的APP,我覺得其實挺不容易的;第三個我覺得你是有一套方法論的。其實我還有一個沒寫,我對你的性格還挺好奇的,因為我覺得咱倆挺像的,應該都比較敏感,我認為它並不利於交易。其實每期我都會有一個關於性格的探討,因為我覺得每個人性格決定了交易策略,這個影響還挺大的。 咱們正式開始,先說說你的交易經歷,你是從正規軍進來,你的心路歷程是什麼?是什麼讓你進入這個行業?怎麼去邁過心理門檻? Raymond:我倒不是很確定到底要怎麼定義我進入這個行業,因為我其實買幣買了蠻多年,但這個買幣可能跟買郵票沒什麼差別,我也不是很確定算不算入圈。我簡單的歷史是這樣子,最早是投行,後來做互聯網公司,在2017、2018年的時候買過幣,那時候別人說這東西會漲,他是類似於一個賺錢機會被介紹的,敘事當然都可以說很多,人類未來的資金儲備,諸如此類。但是在2017、2018年的時候,我當時不是特別相信這個事情,尤其是那段時間,特別是中國有很多ICO,所以每一次讓我跟這個圈發生交互的時候,體驗都非常的惡劣。那時候在杭州我記得酒店大堂就會有人開那種傳銷大會,我就覺得非常的震驚,這是什麼圈呢? 我真正覺得我自己對於比特幣,對於crypto賽道產生比較大的熱情,開始有努力的時間和金錢的投入,是在DeFi Summer之後。DeFi Summer對我來說其實是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在那之前幣圈是一個騙我錢的地方,我覺得自己是個韭菜,不是鐮刀,沒有勝率,不可能賺錢,所以我就走了。在那之後我發現自己有可能不是韭菜,或者是自己有一定的勝率,不敢講不是韭菜,但至少自己有一定的勝率,就開始研究,這個是最大的本質的差別。你對這個東西有一個正面的預期值之後,你才會願意投入時間、熱情、信心、資金,一系列進去,才開始慢慢跑起來的。剛好2021、2022年市場還行,所以賺了一些錢,有了正反饋,投了更多就有更大的正反饋,就這樣跑起來了。 2023年的時候,當時也非常機緣巧合,因為有朋友找我幫他們管一些錢,這個時候我就突然發現,可能幣圈對我來說是一個可以做事情的地方了,這時候才算是,更全職的進入幣圈,這可能是我之前的一個經歷。 FC:DeFi Summer 做了什麼讓你覺得自己不一樣? Raymond:當時很有意思。我之前在香港做投行的業務,幫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上市的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價格發現,比如說阿里巴巴的股票是68塊錢開盤,為什麼不是67?為什麼不是66?這個價格其實就是在你的路演的過程之中,你要建一個order book,你要有一個訂單簿,類似於今天你看到的AMM的池子一樣,你要畫出一個這樣的東西出來,最後給他確定價格,中間要考慮無數個因素,但這個就是人工做出來的,它的價格是人工去發現出來的。當時我看到AMM的時候,可能一開始還不太理解,後來突然意識到這個東西不就是把我以前的工作做掉了嗎?有一個人放了50個蘋果在左邊,50個橘子在右邊,他們兩個放進這個模型就能決出高下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事情。 而且當時已經是被廣泛採用了,買啥東西都能上Uniswap,我覺得對我來說那就是一個類似於GPT時刻,或者iphone時刻,我可以馬上想到我之前的某個同事的某一份工作,在鏈上可以被某一個智能合約某一個協議取代掉,那個時候對我來說,DeFi Summer是金融的巨大的創新,這不是一個騙人的東西,這是一個對人類文明有正向影響的,是一個正和博弈,不是一個零和博弈,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值得看一看,值得花很多時間。 FC:理解。你剛才說掙錢有正反饋,就挺想知道,你掙的最多的一次和虧的最多一次分別是多少?它是不是會影響你在幣圈的交易風格? Raymond:我不覺得是我的贏和輸積累了我交易風格,交易風格是從人的性格出發的,首先定我是誰,我這個人性格怎麼樣,喜歡什麼東西,風險偏好是怎麼樣的,有沒有賭性,還是說比較保守,這些個人特質決定了我做的交易是什麼,這些具體的交易可能會被歸類成某一種風格。我其實不太確定我的風格到底是哪一種,我覺得這可能不是MBTI有個選項,我不太確定要怎麼去具象化這東西,但我這個人可能整體是偏保守的,所以我基本上沒有怎麼虧過大錢。 比如說我不了解的東西,或者我沒有花很長時間研究的東西,我可能放的錢就比較少,這個錢就虧完了也沒多少,當我了解的東西,我就會放比較多的錢,但同時間看的比較牢,要止損啥的,也不太容易虧特別大的錢。整體的套路還是比較偏保守方向的。我自己可能對於宏觀上的一些事情會比較敏感一些,所以很多時候在一些大的方向決策上可能不太會錯,這樣整體倉位上就不太容易出太大的問題。 我之前可能賺的最大筆的錢其實是在GLP,我記得我好像去年夏天的時候跟你聊過一次,當時我還跟你講過我在GLP賺錢的事情。我可能是比較保守的,喜歡看大的方向,我GLP賺的最多錢是在2022年年底11、12月份的時候,那個時候GMX很出名,我很早就買了GMX,那時候是FTX倒掉,GMX突然就變得很出名的。當時我做了這樣一件事情,就我認為宏觀上不太可能再有跌的可能性了,我就開始買GLP且加4倍槓桿,4倍槓桿的GLP約等於是2倍的Beta,2倍的BTC,因為它裡面一半是比特幣,等於是說我買了一個2倍的BTC加上當時GLP應該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年化回報,甚至百分之七八十都有,4倍加起來就是一百多到兩三百這樣的一個年化回報,但是中間會有一些折損就比較細節了。這個例子就是我覺得我比較確定,宏觀上是會回來的,不會再有什麼繼續爆雷的可能性了,幣安是不會倒掉的,整體判斷下來,GLP等於是我一個Bate槓桿起來的表達方式,這是掙的比較多的。 還有一個倍數上比較多的可能就是Velodrome,OP上的一個DEX。說實話在2021年的時候,我在Crypto的錢沒放那麼多,那時候可能對遊戲規則、對很多事情沒有那麼了解,我可能是在2022年之後,逐步把錢越放越多的,等於說我的crypto的allocation 越來越大,Velodrome也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所以錢也比較大,也賺的比較多。這些可能大概能夠表達我交易風格的一些trade。 FC:剛才其實你說的特別好,就關於我是誰這個事決定你的交易風格,你的出發原點。假設一個人新進的這個行業他剛接觸交易,你會建議他先怎麼去拆解這些問題?比如你剛才說我是誰,我可能是一個風險厭惡型,風險厭惡型我可能會設一個止損,或者說我不做合約,你有沒有一系列的問題可以讓他去找到屬於自己的這種交易方式或者方向? Raymond:我覺得每個人之前的背景可能不太一樣,有些人是非常傳統背景性的,比如說以前做股票研究的,這些人可能先看DeFi,這是傳統的人最容易看懂的一個賽道,還有些人是有明顯的一些技術優勢的,可能公鏈和Infra更能夠表達這些優勢,或者還有些是社區&社交媒體玩得很勤奮的這些人,Memecoin可能是更合適的。背景之後就是看風險偏好,他來這邊是要翻倍的還是要翻身的,如果他是來翻倍的,可能買DeFi類型的東西都可以,但如果是要來翻身的,他買的東西就會完全不一樣,他的經歷遭遇也會很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可能每個人的性格,其實你看他入圈的過程,他自己會選擇,你很難給他做測試說你去這裡。 FC:同意,剛才你說一個是背景,一個是他自己風控的下線。還有你說的GLP,我覺得這個是比較典型的,就是懂金融的人的機會。我其實現在是放棄DeFi這個賽道的,因為它最大的風險是不可控的,這個我是不能接受的。剛才你也說到,GLP這種交易是因為你懂金融,所以你願意去研究賽道和項目,我想問的是,你從傳統金融來看,你進來的時候有沒有把這些交易風格分類,或者說你有沒有認為,你在過去積累的東西,在這個行業裡面發現對手太弱了,原來我這麼玩都能給他們打爆,這些東西你當時有沒有一個思考路徑? Raymond:我覺得幣圈跟傳統行業很不一樣,不太能說有誰來就能降維打擊的,我覺得哪怕是巴菲特,索羅斯來了幣圈也估計會虧一半回去。而且傳統金融也分很多不同的門類,它並不是兩個世界,其實你可以理解成,幣圈也是金融的一部分,它只是另一類風險資產,很多人不是說比特幣是三倍槓桿的納斯達克,這個資產內部的遊戲規則會不太一樣,比如說有很多情緒面推動的事情。 我覺得如果說傳統金融人在這邊有優勢,比如說做投行做金融做久的人,可能是對於美聯儲更加熟悉,對於整個周期的感受會更強烈,比如說他今天講要降息要加息,這些事情我們會有一些自己的reading在裡面,你去聽鮑威爾講話的時候,你大概能感覺到他可能7月降還是9月降,你會對這些事情有感覺,我覺得這是個優勢。還有一個優勢可能就是,對一些具體大的事件的判斷可能會比較好,比如說ETF會不會通過,為什麼通過?接下來資金流入是怎麼樣的?對這些事情我覺得可能會比較敏感,因為這個本來就是傳統金融的部分,所以當傳統金融跟幣圈的結合的那個地方,有傳統背景的人肯定會有比較好的解讀。 第三個我覺得傳統金融的人,在看 DeFi 賽道上都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因為DeFi本質還是finance。舉個例子,我們是在2023年2月份3月份投的Pendle,那個時候Pendle只有兩毛錢,因為Pendle就是一個利率掉期產品,我當時買的時候,很多人就說,你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你是華爾街待久了嗎?我們幣圈的人不需要這種利率掉期的產品,但我覺得這個產品做得還不錯,不像個騙子,各種東西都挺好的,為啥大家不買?那個時候我從傳統金融的背景,認為Pendle是一眼可見的,這個世界需要的產品,當時Pendle還有一些競爭對手,但是 Pendle 明顯做的最好。所以這個可能是優勢,我們會對於一些比較深的難的產品,了解的更早更快,但這個也可能是個錯誤,有可能我買完之後,幣圈真的就不需要,長時間沒有人用這個東西,這個幣漲不起來,這也是有可能的。但從大的層面上說,在客觀事實的了解和接受吸納的速度上,可能會更快一些。 FC:我想問一下Pendle,可能我就是幣圈思維那個,覺得這玩意誰用太難了,太動腦子了,你不會因此覺得這個市場空間會很小嗎? Raymond:我不知道你記不記得在2022年年底的時候有個敘事叫 real yield,就是真實收益。那個時候像很多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像GMX,幣安免費上的那幾個項目,都是當時real yield敘事,只要有真實的收益,就表示它的收益和本金這兩部分有可能拆開的。在歷史背景之下,我發現了Pendle,它可以把GLP拆開,而且當時Pendle是在Arbitrum上上了GLP拆開的功能,我覺得這個很厲害。後來才出了Lido,有了LSD賽道,再後來就出了Points,有了LRT賽道,Pendle才有人用。如果當時只是停留在GLP那個層面,今天的Pendle還是很小的,所以只是說在那個時間點上,我覺得這個產品好,但還是要看這個產品有沒有後續發展的可能性。 FC:我追一個問題,在廣和深上面你怎麼做平衡?比如巴老師說能力圈,但實際上做起來挺難的,尤其你管理一個基金,現在你怎麼平衡?比如說我應該看更多賽道,還是在一個賽道看得更深? Raymond:我覺得我個人的情況是,我平衡的不太好,我是儘可能希望又廣又深。為什麼會這樣子?因為會產生焦慮,比如說可能上個周期是DeFi的year one,大家可能研究了三四年了,都比較熟了,但可能突然出來一個新的賽道,你完全沒見過的,比如說Meme就是一個完全新的賽道,AI也是完全新的賽道,這個賽道之前你沒看過,沒有看過二三十家公司,你怎麼做投資判斷呢?這時候就要重新開始補課,這其實是在市場當中看到別人漲,發現自己不太懂的情緒導致的焦慮,導致的強迫我要去做更多的功課。 但具體在開槍的時候,我覺得還是有一個判斷,我懂這個東西懂得足夠多,可以開這個槍了。如果我覺得還是很不懂,我可能就不開這個槍,繼續研究繼續看,我們自己可能還偏基本面驅動一點,還是要看的比較了解比較懂,為什麼它會漲,為什麼它會跌?如果是完全沒感覺,那就跟賭博沒差別了。 FC:理解。我們正好聊到交易策略,因為其實你們現在自己管理一個基金,可以大概說一下,你們整個基金的策略,包括你們怎麼去找一個項目,判斷一個項目? Raymond:我們兩個合伙人都還是屬於性格上整體相對來說比較保守的,自己也比較喜歡研究東西,看一些新的東西,所以很多時候還是偏基本面驅動的,比如說我們投一個公司之前投一個幣之前,白皮書、競爭對手、行業、鏈上數據、holder、tokenomics,這些相應的該做的功課我們基本上都會做完。之前有幾期的嘉賓也提過,其實大家做的事情都非常類似,很多人就會把前1000個幣拿出來選一遍,你會發現如果你用基本面(這裡說的基本面是比較泛的基本面,並不是說一定是個PE/PS概念,是說這個公司整體的一個情況),你從1000個幣當中篩選下來,最後可能確實只有三五十個幣是值得看值得投的,那這時候在三五十個幣當中做的,其實就是更是一個Alpha的判斷,他的信息可能是價格或者是一些敘事的熱點的變化。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像最近LIDO跌了很多,但是我們發現這個協議很好,結果這時候價格出現了變化,價格跌了50%,那我覺得這個有可能是開槍的機會,因為項目基本面其實本身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的,但是它價格出現了變化,就給了我們一個開槍的機會,但前提肯定是LIDO在我們的白名單上的,我們在1000個幣當中發現有三五十個幣可以買,LIDO是其中之一,它價格發生變化了我才開槍,肯定是這樣的邏輯。 在配置上可能有一部分是貝塔,一部分是阿爾法,LIDO是屬於阿爾法這個部分的,阿爾法這部分根據我們對不同token的相信程度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權重,所以最後可能是這樣的一個配比。我們會喜歡盡量在一些市場比較低的時候去買東西。 FC:那什麼叫低,就是相對便宜,那具體的比如說在執行的時候什麼叫低呢? Raymond:執行的時候,舉個例子,如果是在牛市的狀況當中,很多東西如果能跌破200天均線,我就認為是便宜的。當然這個不是說跌破200天均線那天你就要買,還是要跟當天的一些大盤的情況要相關的,但很多時候它跌破了200天均線,我覺得就是一個值得買的信號,這是第一。第二,很多時候我們會收集,從技術分析上來看,每一個幣它都有一些自己的技術的pattern,他籌碼的分佈,所以它會趨近於一個之前很強的阻力或者是支撐的時候,這些都會是一些具體的信號告訴你這是接近便宜的,這時候你去看,賭它不會往下再跌20%了,這20%就止損,但是它如果漲回來它會漲兩倍,這個是一個判斷,我覺得盈虧比非常划算,那我就去買,是這樣的邏輯。它有沒有可能跌20%?有可能,但這時候相應的止損就會被觸發,這個東西就會虧20%,你這筆就錯了。 FC:我看到其實基本上就是三個方向,第一個就是基本面,第二個是宏觀,第三個社區,或者說整個社區的狀態。其實我想問一個關於數據的問題,你能不能舉個例子,在你的交易角度上,數據到底有什麼用?因為我自己的交易是,我做一個特別大的周期的波段,所以我對於短期數據的變化沒有那麼敏感,那你做一些比較小級別的波段的時候,這些數據到底怎麼幫助你做決策? Raymond:數據我覺得在DeFi賽道是尤其非常明顯的,拿Pendle舉個例子,它的TVL和它的價格就是完全成正相關曲線的。比如說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你要做一個判斷是,當時EigenLayer的產品已經發了,EigenLayer的這些TVL會源源不斷地湧入Pendle嗎?除了EigenLayer,還有別的其他的類似於EigenLayer這麼大型的東西會上到Pendle上嗎?Babylon, Solana這一系列東西會有被Pendle用到的機會嗎?很多時候看這些,你可能是在宏觀上看一些具體的大的方向,接下來他們的數據上就會直接反映,他可能是出了一個新的池子,還是出了一個新的策略,這個部分就突然之間鎖了3個億5個億6個億就進去了,就非常明顯,有很多人在用這個東西,這是比較透明的一種事情。 在DeFi上,比如說Perps,你可以看trading volume;看Open Interest和Lending,TVL就是一個核心指標;看Dex,就是非BTC以太坊的交易對的交易量。這些核心指標會幫你判斷這個東西是不是做的挺好的,但是還沒人看到。像Aerodrome,它其實是base上的一個dex,在今年Aerodrome價格漲起來之前, 它上面的volume已經漲得很快了,但它價格當時還沒有反應到,這些都是一些機會。後來補漲的原因是,大家發現base還挺好的,那base還有什麼好的標的呢? Aerodrome就是一個,所以大家來買進。所以總是有些這樣的數據,是能夠幫助你做一些判斷。但同一時間也有一些情況會失效,比如說像Tranchess,它就是一個TVL一直在漲,但是幣價完全不動的協議。 FC: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Raymond:我覺得有幾個事情,第一個就是所處的生態,Aerodrome就是因為base更多人看,而Tranchess在哪條鏈上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第二是協議自己推廣的方式和能力差別很大,Tranchess的社區討論度就不高。 FC:說實話我們跟一些項目方聊會提前很久知道一些信息,所以你會跟項目方去聊嗎?比如Pendle,你覺得你需要去跟項目方聊嗎? Raymond:我們做的是二級的基金,所以其實對我們來說,說難聽點就是我今天買了明天可以賣,如果我做錯決定了,我可以明天就賣掉,所以對我來說可能不像一級的基金那樣,盡調的程度這麼深。但同一時間,二級的幣很多時候它協議的數據也比較充分了,他做的好還是不好,肯定是已經有比較多的數據能夠拉出來說的,我們會盡量去見項目方,但並不是強制一定要求。我們投資決策的80%在見項目方之前就已經做了,他可能只是說,我最後去check the box,看一下這個人是不是個騙子,是不是有野心,有沒有什麼事情我不知道的,差不多就懂了。 FC:咱倆有一次私下聊的時候,你說關於信息優勢的事兒,我記得你原話是說,這個事情我可能比別人更早知道一些「信息」,所以你現在怎麼去找到這些所謂有信息優勢的賽道?或者說作為一個普通的交易員,我應該怎麼去做? Raymond: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有信息優勢的賽道的,這其實不太存在。很多時候可能是一個具體的case,我發現我好像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事情。舉個例子,像今年年初的Ribbon,就是一個發了三四年從來沒人用的一個協議,做option的。他出了一個新的協議叫Aevo,這個幣後來上了幣安。但當時的情況是在Aevo發出來之前,Ribbon的價格是0.5、0.6的時候,我突然注意到,有人在交易Aveo的Prelaunch token,當時是兩塊多錢,我就發現怎麼這邊的Ribbon是五六毛,那邊的Aevo是兩塊多,但同一時間它的代幣經濟模型說得很清楚,它的幣是1:1兌換的。這個其實是我們3月份比較賺錢的trade,因為在那個時間就是兩個本應該1:1兌換的幣中間有三四倍的差價,肯定有一個價格是錯的,當然他後來上了幣安這個也是我們沒想到的事情,但哪怕他不上幣安,這個差價的收攏至少是個一倍以上的收益,所以我覺得這些是我們發現有信息優勢的。 還有我最近應該也經常跟你交流到,關於O…
對話交易員Raymond:逃離華爾街的他在上個周期捕獲60倍的SOL,現在等著未來三個月的大跌抄底
Previous: 對話交易員Jason:基本面分析失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