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比特幣 P2P 願景,迎接 Web5 未來

WEEX 唯客博客, 作者:Dr. Hongzhou Chen,CKB Eco Fun 研究負責人   註:本文是 CKB Eco Fund 的集體成果,其中許多內容是在與 Jan Xie、Cipher Wang、Han Tang、Baiyu 和 Chester Chen 的討論中獲得的靈感。 1 引言 近年來,區塊鏈行業瀰漫著一種虛無主義情緒,許多人認為它已經偏離了比特幣白皮書[1]中提出的 「 P2P 電子現金系統」 的最初願景。創新停滯不前,幾乎沒有創造真正的價值或實現大規模採用。相反,這個領域被投機性的賭博所主導。 這種困境的根源在於以太坊模型,它引導整個行業走向了歧途。毫無疑問,以太坊為可編程區塊鏈開創了新時代,並在過去幾年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繁榮。然而,如今以太坊走錯了路。試圖將區塊鏈變成通用的 「世界計算機」,以太坊不僅面臨嚴重的可擴展性挑戰,還催生了大量 「名義上去中心化」(DINO)或偽去中心化的應用和平台。這種有缺陷的方法重新創造了區塊鏈本應消除的那些尋租中介和中心化瓶頸。然而,並非一切都已失去。通過批判性地審視以太坊的錯誤並重新點燃比特幣的 P2P 願景,這個行業仍然可以重回正軌。相應地,本文認為正確的 P2P 願景將引領 Web5 未來,這是 Web2 和 Web3 最佳方面的融合,以比特幣作為其支柱(Web5 = Web2 + Web3)。 首先,從社會技術的角度,我們將分析以太坊偽去中心化模型的三個關鍵維度:參與(Participation)、所屬(Ownership)和分配(Distribution),以及它們如何產生與比特幣 P2P 願景背道而馳的結果。接下來,我們將重新審視比特幣的架構,以及它的設計如何避免或減輕這些問題。然後,我們提出了 「公共閃電網路方案」,作為在比特幣基礎上實現真正 P2P 價值網路的路線圖。最後,我們將通過用例闡述我們對 BTCFi、P2P 經濟和 Web5 等概念的理解。 前方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通過重新發現比特幣的根基(工作量證明(PoW)+ 未花費的交易輸出(UTXO))並利用閃電網路等新興技術,我們可以為Web5奠定基礎。讓我們攜手共進,重拾 P2P 願景,迎接創新無阻、賦能萬眾的 Web5 未來。 2 以太坊偽去中心化的陷阱 2.1 區分去中心化與點對點 P2P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以太坊對區塊鏈行業發展的重大貢獻。作為首個引入智能合約功能的平台,以太坊為可編程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應用(DApp)的新時代鋪平了道路。其創新的以太坊虛擬機和 Solidity 編程語言使開發者能夠構建複雜的、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開啟了超越簡單價值轉移的無限可能。此外,以太坊的首次代幣發行(ICO)模式雖然存在爭議,但卻民主化了融資過程,加速了區塊鏈生態系統的發展。在批評以太坊的現狀時,不能忽視這些成就。然而,正如智能合約概念的發明者 Nick Szabo 所批評的那樣,曾經看起來如此有前途的以太坊,因為墮落成中心化的邪教而變成了一種垃圾幣。究竟發生了什麼? 圖 1:P2P 旨在避免參與、所屬和分配方面的中心化 要了解以太坊誤入歧途的原因,區分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點對點(P2P)架構至關重要。雖然這兩個術語經常被互換使用,但它們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去中心化系統可能仍包含等級或中間商,而真正的 P2P 系統則旨在消除它們,實現參與者之間的直接互動[2]。 這種區別也有深遠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經濟學家認為,與 P2P 相對立的等級制度可能導致權力集中和新的中介出現,這些中間商隨後會攫取租金、限制訪問並影響系統的演變[3],[4]。社會技術系統中的等級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參與、所屬和分配[5],[6]。真正的 P2P 系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方面的等級制度,確保公平的訪問、控制和回報。 從這個角度來看,行業對 「去中心化」 的強調實際上更接近 P2P 的原則,而非字面上的意思。圖 1 說明了 P2P 系統如何在參與、所屬和分配方面避免中心化。然而,以太坊雖然聲稱去中心化(我們知道它實際上是指 P2P),但卻在這些維度上導致了權力集中和新中介的出現,偏離了中本聰比特幣白皮書中的 P2P 願景。通過分析偽去中心化,我們可以識別以太坊偏離原始 P2P 願景的地方,以及如何重新與之對齊。 2.2 參與的偽去中心化:「一切上鏈」 的謬誤 以太坊為可編程資產和去中心化應用開闢了新時代,吸引了眾多開發者和用戶。然而,以太坊追求成為 「世界計算機」,極端遵循大區塊原則,導致了令人擔憂的中心化趨勢[7]。「一切上鏈」 的思維模式讓以太坊的基礎層不堪重負,導致網路擁堵、交易速度變慢以及費用增加。這迫使其從工作量證明(PoW)轉向權益證明(PoS),不僅在維護賬本的安全性做出了妥協,還使權力集中在少數大型利益相關者手中[8]。質押模型的興起加劇了中心化,像 Merlin Chain 這樣的項目將 PoS 機制引入比特幣,結果證明是災難性的。此外,像 Babylon 這樣的項目試圖利用比特幣的安全性為基於 PoS 的區塊鏈提供保障,而不是增強比特幣的安全性,這種更具欺騙性的嘗試破壞了去中心化原則,並引發了人們對其有效性的擔憂。 將區塊鏈變成 「世界計算機」 的嘗試是誤導性的。事實上,區塊鏈增強了社會流通,而不是創造了社會流通,它是生產關係而非生產力的技術進步[9]。就連 Vitalik 也承認,區塊鏈在計算和存儲方面效率低下,它以性能換取抗審查和無需信任的共識[10]。諷刺的是,以太坊將一切上鏈,掉進了自己所知的陷阱。區塊鏈應該專註於其社會技術使命:提供一個中立、抗審查的結算層,而不是試圖成為一切。大多數計算和數據存儲應該在鏈下進行,只有關鍵的狀態更新才應該上鏈。 2.3 所屬的偽去中心化:區塊鏈作為 「中間人」 的陷阱 20 世紀 70 年代,智利的賽博協同控制工程(Project Cybersyn)試圖通過中央計算機控制來管理經濟,但由於精英主義和中心化而失敗[11]。以太坊的發展與此類似,其基於賬戶模型和以智能合約為中心的設計孕育了新的技術官僚精英,特別是在 L2 解決方案提供者和以太坊基金會(EF)的核心開發者中。這些群體控制著關鍵基礎設施,攫取經濟租金,並逐漸集中權力和財富。賬戶模型抽象和掩蓋了真正的資產所屬,創造了去中心化的假象。此外,EF 與知名 L2 項目之間的旋轉門,如 EF 研究人員 「重新質押」 到 EigenLayer 等項目,加劇了利益衝突,並使資助文化根深蒂固,其中得到 Vitalik 和 EF 認可的項目被視為合法,而其他項目則被邊緣化[13]。 從技術角度來看,以太坊的賬戶模型和狀態設計助長了這種中心化。賬戶模型將資產所屬與應用層邏輯緊密結合,將點對點(Peer-to-Peer)互動轉變為點對合約(Peer-to-Contract)關係[14]。這種全局狀態模型不僅引入了中心控制點,還隨著交易和智能合約數量的增加導致快速的狀態增長,進一步集中了權力。通過 L2 解決方案提取 MEV(最大可提取價值)進一步證明了這種中心化。最初,MEV 被視為一種攻擊,但通過在主要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 「民主」 分配,MEV 已經合法化了,導致以太坊越來越像傳統的金融系統。此外,目前大多數以太坊 L2 解決方案依賴於多簽錢包或委員會授權的可升級合約,引入了中心化風險[15]。像 Soneium 這樣由企業主導的鏈的崛起是對潛在未來的嚴厲警示:在未來,去中心化將淪為幌子,掩蓋了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事實。 為了避免這種反烏托邦的未來,我們必須超越以太坊的缺陷模型。回歸最初的 P2P 願景,強調個人主權而非中心化中介,為建立更開放、更公平的系統提供了一條道路。 2.4 分配的偽去中心化:投機驅動的代幣經濟 以太坊於 2015 年推出,掀起了一股 ICO 浪潮,使項目能夠發行代幣,以此實現融資和價值分配的民主化。雖然這為新企業帶來了更廣泛的機會,但也導致了大量效用和價值極低的 「垃圾幣」 湧現[16]。以代幣為導向的商業模式模糊了投機與真正價值創造之間的界限。許多 ICO 只不過是一夜暴富的騙局。即使是合法的項目也面臨著扭曲的激勵機制,因為評判項目的標準更多的是其代幣價格表現,而不是實際採用情況或影響。 項目團隊對代幣鑄造和分配的集中控制進一步削弱了去中心化。正如學者 Angela Walch 指出的那樣,這造成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內部人士比普通用戶更具優勢[17]。代幣集中在早期投資者手中導致了財富不平等和治理權力的集中化,以太坊的價值主張被批評為 「去中心化的面紗」[18],與我們之前討論的等級制度和中間商類似。 然而,我們不能對 ICO 一概而論,重要的是要認識到,ICO 標誌著加密貨幣領域從傳統的股權融資向代幣經濟的重要轉變。ICO 為開發去中心化協議和應用程序提供了重要的種子資金,為更廣泛的受眾提供了投資機會[19]。問題在於對 ICO 的濫用,代幣被強行植入商業模式,造成投機泡沫和激勵機制錯位。要使代幣具有真正的價值,行業必須從以代幣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以服務為中心的模式。穩定幣是這一轉變的關鍵。穩定幣充當了傳統金融體系與加密經濟之間的橋樑,提供了一種支持合作與經濟專業化的穩定交換媒介[20],[21]。這反映了從關注資產價格升值到優先考慮實用性和用戶體驗的更廣泛的歷史性轉變。我們相信,比特幣原生穩定幣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創新的 P2P 經濟。 3 回歸比特幣:P2P 範式的真正路徑 為了實現最初的 P2P 願景並解決以太坊模式的缺陷,我們必須回歸比特幣的根源,並以其強大的技術堆棧為基礎。比特幣獨特的 PoW 共識、可編程 UTXO 模型、閃電網路和原生穩定幣的組合,為實現加密貨幣和基於區塊鏈系統的真正潛力提供了強大的基礎。通過利用這些關鍵組件,我們可以創建一個更加開放、安全和可擴展的生態系統,賦能用戶,實現真正的 P2P 交互。 3.1 賦能參與:PoW 和可編程 UTXO 模型 比特幣技術棧的一個關鍵優勢是能夠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實際上,我們應該稱之為 P2P),使用戶能夠平等地參與網路。這是通過 PoW 共識和可編程 UTXO 模型的結合實現的。 PoW 共識不僅是最安全的,也是在去中心化網路中實現分散式共識的最經濟高效的機制,甚至是實現抗 51% 攻擊協議的最廉價方式 [22]。PoS 系統存在 「無利害關係」 攻擊、長程攻擊和權益中心化等一系列問題,而 PoW 與之不同,它能確保攻擊網路的成本與攻擊者必須獲得的計算能力成正比。相比之下,PoS 存在循環邏輯漏洞,即最大持有者決定賬本狀態,賬本狀態決定誰是最大持有者。此外,合作本質上基於信任,而信任需要通過勞動來實現參與和承諾。參與不僅是參與其中或擁有發言權,還包括貢獻實際價值[23],[24]。PoW 共識不僅是一種技術機制,更是一種社會契約,它使參與者的激勵與網路的安全和穩定保持一致。社會科學的這一視角解釋了 PoW 為何如此強大。它確保了參與者在系統中擁有切實的利益,並激勵他們為系統的最佳利益行事。PoW 確保網路的參與向任何願意貢獻計算能力和能源的人開放,在可能是唯一公平的維度上(時間維度,顯然能源的本質也是時間)確保區塊鏈的安全,從而實現更去中心化和民主的參與形式。這符合 P2P 系統的基本原則,即盡量減少對可信中介的依賴,實現參與者之間的直接互動。 關於可編程性,UTXO 模型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法,可以在基礎層之上構建某些類型的應用程序和服務。與以太坊基於賬戶模型(該模型保持全局狀態並要求所有節點處理所有交易)不同,UTXO 模型將每個交易輸出視為離散的 「First-class」 資產[25]。雖然這種模型對於複雜的智能合約來說可能不那麼靈活,但它能為交易驗證提供更具可擴展性和隱私保護的方法,因為節點只需要驗證它們感興趣的特定 UTXO,而不是整個全局狀態。此外,「First-class」 資產的概念賦予用戶對其數字資產更大的控制權和所有權,就像現金或硬幣一樣。在 UTXO 模型中,用戶可以直接保管自己的資產,因為每個 UTXO 都由一組特定的私鑰控制。這與賬戶模型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的資產通常由第三方控制的合同持有,類似於傳統銀行。通過讓用戶直接擁有和控制其資產,UTXO 模型促進了一種更加去中心化和以用戶為中心的數字資產管理方法。為了充分發揮可編程 UTXO 模型的潛力,RGB++ Layer [26] 等新協議正在被開發出來,以擴展比特幣的功能,同時又不影響其基礎層的安全性。RGB++ 引入了 「同構綁定」 的概念,允許智能合約在鏈外執行,同時仍通過 UTXO 錨定到比特幣基礎層。這樣就可以進行更複雜的計算和數據存儲,而不會增加基礎層的負擔,從而提高了比特幣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27]。 將 PoW 與可編程 UTXO 模型相結合,還能實現一種強調個人自由競爭的獨特治理形式。首先,在 PoW 模式下,礦工通過個人努力競爭獎勵。這與 PoS 不同,PoS 需要一個合作的集體機構來進行投票或質押。其次,由於每個 UTXO 都是離散的資產,用戶可以自由轉移和交互,無需中央機構的許可。與此相反,賬戶模式以中心化方式管理資產,類似於威權主義,少數大型利益相關者影響網路的方向。因此,如圖 2 所示,我們可以將 POW + UTXO 和 POS + Account 放入政治光譜中。PoW + UTXO 屬於自由主義-個人(Libertarian-Individual)象限。POS + Account 屬於威權主義-集體(Authoritarian-Collaborative)象限。這兩種方法的鮮明對比凸顯了其基本理念和所屬系統類型的根本差異。PoW + UTXO 組合符合比特幣的 P2P 願景,倡導個人自由、去中心化和參與者之間的直接互動,而 PoS + Account 模式則與這些原則有很大的不同。通過了解不同區塊鏈設計的政治和哲學基礎,我們可以對構建和參與的哪一種系統做出更明智的決定,確保我們始終忠實於 P2P 模式的變革潛力。 圖 2:治理模式的比較  3.2 消除中介:閃電網路 比特幣的基礎層為存儲和轉移價值提供了一個安全、去中心化的基礎。然而,它在可擴展性和交易速度方面面臨著限制。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並在不依賴中介的情況下實現真正的 P2P 交互,比特幣社區推出了閃電網路,這是一種在比特幣區塊鏈之上運行的二層解決方案[28]。閃電網路可實現即時、低成本和可擴展的小額支付,同時保持去中心化和安全的核心原則。通過使用鏈下支付通道和智能合約,用戶可以直接進行交易,而無需將每筆交易廣播到主鏈上。這種方法大大降低了比特幣網路的負荷,使交易更快、更便宜、更私密,適用於各種用例。 閃電網路的設計完美契合 P2P 電子現金系統的概念。通過在用戶之間實現直接的雙邊支付通道,閃電網路在區塊鏈交易最基本的層面——價值轉移——消除了對中介的需求,這是實現真正 P2P 社會技術系統的關鍵一步。要真正實現 P2P 系統的願景,解決方案必須具備四個關鍵特徵:高吞吐量、低延遲、低成本和隱私保護。閃電網路在這四個方面都表現出色,是實現加密支付的最可行途徑。相比之下,雖然以太坊的 L2 解決方案旨在提高可擴展性並降低交易成本,但它們甚至引入了新的中間商,正如我們在 2.3 節中討論的那樣。此外,與完全中心化的系統相比,區塊鏈系統固有的多節點共識使其成本更高、速度更慢,尤其是在支付場景中。考慮到全球 80 億人口,以太坊模式不太可能取代像 VISA 這樣的傳統支付系統,因為它們在可擴展性和交易成本方面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圖 3:能源、信息和價值通道的演變 第一次工業革命建立了全球能源傳輸通道,第二次工業革命建立了信息傳輸通道。然而,我們仍然缺乏專門的價值傳輸通道。現有的價值傳輸方法,如 VISA 系統,建立在信息通道之上的應用層。區塊鏈有可能成為這一缺失的價值通道,但僅靠區塊鏈是不夠的。要真正徹底改變價值傳輸,我們需要將區塊鏈和閃電網路結合起來。在這個價值網路中,區塊鏈處理大額交易,而閃電網路處理小額、高頻交易。正如信息通道已經擴展到全球一樣,價值通道也應同步建設,信息通道鋪設到哪裡,價值通道也到哪裡。 如圖 3 所示,在現有的能源和信息通道之外,引入一個專門的價值通道是一個重大的飛躍。這種支付方式的創新本質上是生產關係的革命,有可能改變商業模式和協作方式。正如使用貝殼不可能產生現代金融體系一樣,閃電網路的根本影響在於它能夠改變定價模式,拓展想象空間。許多難以依靠主觀人類判斷進行定價的場景,現在可以轉變為更原子化、更細粒度的定價機制。這種轉變與物聯網(IoT)和人工智慧(AI)應用尤為相關,閃電網路的小額交易能力可以實現新形式的機器對機器(Machine-to-Machine)互動和數據貨幣化[29]。 閃電網路的另一個關鍵優勢是能夠保護交易隱私。傳統的支付系統已成為 「數字全景敞視監獄」(digital panopticon)[30],用戶的金融活動受到監視和潛在的濫用,而閃電網路的鏈下支付通道允許進行不廣播到公共區塊鏈的私密交易。這種隱私功能對於現實世界中的許多支付場景至關重要,因為企業和個人通常都要求對其金融交易保密。雖然 Zcash 和 Monero 等注重隱私的加密貨幣試圖解決隱私問題,但它們經常與非法活動聯繫在一起[31]。相比之下,閃電網路的隱私功能建立在支付通道之上,用戶可以從增強的隱私基建中獲益,而無需承擔與特定隱私幣相關的污名或風險。此外,閃電網路 還有可能促進金融包容性,縮小獲取金融服務方面的數字鴻溝。所有這些消除中介的舉措都可能對新興經濟體的匯款、電子商務以及獲取數字商品和服務產生重大影響。 3.3 從代幣導向到服務導向:比特幣原生穩定幣 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指出,比特幣和穩定幣足以支持加密貨幣的大規模採用並推動行業發展[32],[33]。雖然這多少有些主觀,但這一組合對於克服金融投機和使行業重新與最初的 P2P 願景保持一致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比特幣要成為一種通用的交換媒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其波動性。這就是穩定幣的用武之地。穩定幣通過與參考物(如法定貨幣)掛鉤,提供了一種價格穩定的資產,可以作為傳統金融體系和加密經濟之間的橋樑[20]。穩定幣與法幣一樣,提供了一種穩定的交換媒介,這是人類歷史上合作、專業化和組織化的基礎[21]。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將關注點從資產價格升值轉向了實際效用和體驗上,孕育了現代經濟體系的基本範式:使用穩定的媒介交換他人的服務[34],[35]。 穩定幣的歷史以各種類型的穩定幣發展為標誌,每種類型的穩定幣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和挑戰。Tether(USDT)和 USD Coin(USDC)獲得了巨大的吸引力,但在透明度和中心化問題上面臨批評。相比之下,去中心化的穩定幣(如 MakerDAO 的 DAI)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替代品。然而,大多數現有的去中心化穩定幣都建立在以太坊模式上,面臨偽去中心化問題,這一點在上文已經討論過。特別是,MakerDAO 最近的品牌升級和引入賬戶凍結功能,進一步凸顯了對真正去中心化、抗審查的穩定幣解決方案的需求。 為了實現穩定幣在服務導向的 P2P 經濟中的潛力[36],我們需要與比特幣網…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