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評價項目的標準

WEEX 唯客博客, 留言中有用戶問到了下面這個問題: 幾次評估標的不及預期后,在我內心也時常不停會有兩個小人在打架,當一個打敗另一個時,我總是會想這個贏家真的是對的嗎?如果他不對,又怎麼能證明他不是對的呢? 這位讀者的留言在我看來包含一個比較基本的問題:評估項目時我們怎麼選取標準? 在評估項目時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源自評估標準的選取。一般來說標準選的合適,評估的結果基本不會偏離太遠;評估標準選的不對,結果就難說了。 在加密世界,選取評估標準在我看來是個很有挑戰性的任務,因為這個生態才剛剛起步沒多久,現在這些項目也還處於萌芽狀態,根本無法用傳統的標準來衡量,就像我昨天在文章里寫的,我們根本無法用股市裡盈利的那些標準來衡量現有的加密項目。 我自己摸索的體會是從加密生態的發展史里找靈感。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反覆建議大家多讀加密生態的經典文章,歷史資料原因就在於此。 讀完這些資料后,如果我們用心思考一定會對歷史和現在產生各種問題,比如: 比特幣是如何從「小玩具」發展成為現今可能成為國家儲備的資產的? 以太坊是如何火起來並且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曾經以太坊的殺手們為什麼到現在為止沒有成功? 區塊鏈平台和區塊鏈應用在發展方面各有什麼側重點? 以太坊生態在這個周期中創新的萎靡到底是以太坊的問題還是整個加密生態的問題? 如果自己能問出問題並且儘可能地找到問題的答案,能用這些答案基本解釋我們普遍看到的現象,更甚者如果我們能用這些答案明顯看出一些機構投資者甚至大資本觀點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那我暫時就會把這些答案里總結出的標準作為自己評估項目的標準。 比如最近一篇專訪《Why is ETH Down so bad?》的文章就很值得我們仔細去讀一讀。大家不妨看看這篇訪談中有沒有哪些觀點在你看來是根本違背中本聰加密精神的或者與你所秉持的觀點和標準有著明顯的不同? 這類專訪和文章就是用來考驗我們觀點和思維能力最好的工具。 從歷史中找靈感我覺得可以找到的一些評估加密項目額外需要的標準,比如: 對第一層區塊鏈(L1)我認為去中心化就是必不可少的;對第二層擴展(L2)我認為去中心化就不像L1那麼重要,但排序器的去中心化就很有必要;對基於區塊鏈的應用項目去中心化的必要性就更弱一些,而其它標準就更重要。 除了從歷史中找靈感之外,一些傳統的評估標準我覺得也是可以供我們極大借鑒的。 傳統標準中我最看重兩個:一個是領導團隊;另一個則是用戶。 領導團隊自不用說,這個我已經在過往的文章中多次寫過了。 「用戶」在我看來在加密生態里的涵義更廣泛,它不僅包含傳統意義上的應用使用者,還包括代幣的持有者,甚至包括項目的開發者以及這些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協作。 基本上我就是用這些標準去評估加密生態的項目。 在評估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對項目把握不大,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控制參與項目的倉位。 尤其對新興項目更是如此。 當我們倉位不大的時候,我們的心理負擔就不會那麼大,人的心態就會好很多,這會使我們更客觀、公正地評價項目。反之,必然導致我們患得患失,不能正確地看待項目。 WEEX唯客交易所官網:weex.com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