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投資機構如何布局加密資產

WEEX 唯客博客, 在費舍爾的《Paths to Wealth through Common Stocks》一書中,他談到了機構投資者中盛行的一種現象: 很多機構投資者會扎堆購買雷同的投資品,哪怕這些投資品的價格在旁人看來已經非常高了,但他們仍然「痴心不改」。 這個現象我一直都在關注。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簡單地認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機構投資者們同樣會遵循「羊群效應」,他們很多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投資思維。 所以我老是說他們只不過是錢多的散戶而已。 但是在這本書中,費舍爾給出了一個在我看來更合理也更直白的理由:這是機構投資者們自保尤其是避免法律官司的一種常用手段。 在1950年代的美國,當時的機構投資者們管理的資金通常都來自於非常重要的信任夥伴,比如掌管家族資金、掌管養老金、掌管信託資金等等。 這些出資人個個都有著強大的背景和資源。他們一旦認為掌管他們資金的機構在投資過程中犯了錯誤輕則毫不手軟地解僱,重則將他們告上法庭。而這些機構一旦遇上這樣的麻煩,不管最終是輸是贏都會掉層皮。 所以這些機構會想盡一切辦法在流程和操作上遵循看上去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方法。 那什麼是「最安全」、「最可靠」的辦法呢? 那就是:別的機構有什麼,我就買什麼;別的機構持有多少,我就持有多少。 那萬一買的東西不對呢?沒關係,反正大家都不對。 萬一持有的東西下跌呢?沒關係,反正大家都下跌。 你怪我的操作方式不對,你找其他的機構,他們也是這樣操作的啊。 你說大家的操作都有錯?如果大家都錯,你也找不到「操作正確」的機構。 只要遵循這種操作方式,機構投資者幾乎安全無虞,至於機構投資者買的東西是不是真的好,操作是不是真的對,那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這本書是寫於1950年代的,現在想來,其實到今天,在我看來,這個潛規則依舊在機構投資者中盛行。 費舍爾把這個潛規則作為普通散戶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散戶投資者在投資一個標的時,他不妨大膽判斷一下:如果他投資的標的未來大概率會被機構投資者看上乃至普遍增持,但現在還極少有機構投資者染指,那他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入場,以時間換空間,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我們以此來類比今天的加密資產: 我們相信比特幣、以太坊未來一定會被機構投資者看上乃至普遍增持嗎? 現在比特幣和以太坊雖然已經有部分機構投資者染指,但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呢?是否還在旁觀? 對上面的問題,我相信每個投資者都會有自己的答案,而對應自己的答案,可以進行什麼樣的操作,我相信也不言自明了。 此外,類比費舍爾在書中描述機構投資者入場股市的特點,機構投資者入場加密資產的特點大概會是這樣的: 一小部分機構投資者謹小慎微地開始嘗試加密資產。但在大多數機構投資者眼裡,他們就是「傻子」。 這一小部分機構投資者因為簡單的嘗試掙了一筆錢,使得又有一部分機構投資者心痒痒了,但仍然猶豫不決。 這一小部分先行入場的機構投資者不巧碰上暴跌,使得本來心痒痒的機構投資者心安了,繼續罵他們「傻子」。 總有一小部分先行入場的機構投資者始終鍥而不捨,經過幾個輪迴竟然掙到了大錢,終於又有一部分機構投資者忍不住加入了。 眼看著越來越多機構投資者加入加密資產,本來毫不關心的機構看看自己的配置,竟然一點加密資產都沒有,如果被人問起來:為什麼別家機構都配,你不配?該怎麼回答?於是也開始嘗試多多少少配置一些。 然後這股風氣開始傳遍整個機構投資圈。不管機構投資者是不是真懂,反正加密資產事實上成了機構投資者的標配。 到那時,我相信加密資產的價格也會像1950年代的費舍爾無法想象之後美股的價格。 WEEX唯客交易所官網:weex.com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