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互操作性的 2.0 時刻:鏈爆炸與鏈抽象

WEEX 唯客博客, 原標題:《區塊鏈互操作性的 2.0 時刻:鏈爆炸與鏈抽象》作者:ZHIXIONG PAN,ChainFeeds 聯創   雖然這樣說可能有些誇張,但應用創新的速度可能都不如公鏈新增的速度。 特別是近期,隨著模塊化公鏈和 RaaS 的完善,推動了「場景鏈」的快速發展,比如 DePIN、AI 或者金融應用都要一條獨立的區塊鏈網路,還有很多金融或者綜合性機構也要發行自己的鏈(HashKey Chain 和 Base)。 另外,比特幣二層也都在最近兩個月密集上線,比如 Citrea、BOB、Bitlayer、Merlin Chain 等。最後,還有那個永恆的話題「性能」,也由并行化虛擬機(和 Parallel EVM)推動,比如 Monad、MegaETH、Artela 等。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管理多鏈的資產和應用已經越來越痛苦,更何況還要在每個鏈都留一些 Gas(交易手續費)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問題在過去幾年裡隨著「跨鏈橋」的普及,解決了一部份的流動性問題,有時也會把它歸類為「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話題之下。但最終如何將這些流動性彙集在一起,或者將這些體驗全部串聯起來,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所以才誕生了這一全新概念和敘事「鏈抽象」,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互操作性 2.0」或這類產品的終極形態。 三種方案 正因為存在這些體驗問題,區塊鏈的互操作性才變得越來越重要。但用戶的目的並不是用「跨鏈橋」,而是希望能實現更具體的需求,比如去交易特定資產,或者使用某些應用。 在只有幾條鏈的場景中,用戶勉強還能自己管理跨鏈橋和多鏈資產。但是隨著未來這麼多鏈的競爭,以及應用和流動性的分散,讓用戶自己安全管理這些資產是完全不現實的。社區里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反饋:「我已經完全不記得在哪些鏈和哪些協議中質押過什麼資產了。」 用戶並不想了解「鏈」是什麼,只想知道能用來做什麼。所以「需求」才應該是用戶需要了解的東西,將「鏈」隱藏在需求之下,才是一個正常用戶的認知。 也正因為跨鏈橋解決不了用戶統一管理資產、直接使用應用的需求,鏈抽象的概念才被提出,作為「互操作性」話題下的又一個重要節點。 已經有不少團隊專註於「鏈抽象」並提供解決方案,但整體來看各團隊都有相似的模塊和架構,但各自的側重點差異也很大,至少可以分為這三種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向:簽名網路、通用賬戶層和跨鏈橋…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