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X 唯客博客, 作者:Sending Network 過去一年, AI 走到了互聯網舞台的聚光燈下,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 但在生成式 AI 概念大熱的背後,整個 AI 領域內的創投活動卻在急速降溫。根據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的一份報告, AI 領域相關併購投資的金額巔峰出現在 2021 年。近三年,相關投資交易金額其實是連年下跌的。 原因也不難理解, AI 已經成為了巨頭的遊戲。無論是微軟、谷歌、 Meta 還是蘋果,都在自行採購晶元、收集數據進行訓練,也只有這些公司,能獲得算力和數據上的優勢。對創業公司來說,想要從零啟動一個 AI 項目,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大部分人眼裡,這大概只是 AI 這一個垂直領域的問題。但有沒有一種可能, AI 創投領域所呈現出的「寡頭化」趨勢,背後隱藏的是一個更大的,從互聯網被發明之初就長期存在的底層問題? 比如我們在接入互聯網的時候,為什麼很難弄到一個公網 IP ,為什麼 IP v4 地址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為什麼各種數據泄露、隱私侵犯問題層出不窮,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被提醒要修改各種密碼?為什麼我們要買的各種互聯網服務越來越多,從視頻網站、音樂會員到雲盤空間,負擔越來越重? 這些細碎卻具體的問題背後,其實都是互聯網架構設計的問題。可以說,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互聯網,它的底層設計,並不充分適應今天的網路規模和應用形態,需要一次從頭到尾的改造。 傳統互聯網的底層難題 想要理解傳統互聯網的底層問題, AI 領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AI 對數據的收集、儲存、計算提出了很高的需求,成本極高,這是 AI 領域在發展初期就迅速寡頭化的核心因素。 其中算力缺口已是眾所周知, AI 訓練需要大量 GPU 算力,且這個需求隨著模型迭代、參量增加還在不斷增長。圍繞英偉達最先進 GPU 的搶購潮已經持續了一年,帶動英偉達股價在過去 12 個月翻了 3 倍。很多人都因此感嘆,算力是 AI 時代最重要的資源。 但實際上,在算力之外,數據也同樣重要,目前阻礙 AI 大模型迭代的最大阻力之一就是數據。過去大模型廠商都是從公開的互聯網上獲得數據,構建語料庫,但隨著大量社交媒體網站都開始阻止 AI 公司爬取數據,想要構建一個高質量的語料庫已經變得越來越難。而下一代模型的訓練所需要的數據量還在增加。 就拿 GPT 舉例,據華爾街日報報道, GPT 4 在訓練過程中使用的語料庫總規模大約為 12 萬億個 token , GPT 5 的數據需求則在 60-100 萬億之間,增加了 5-8 倍。如此規模的數據,光憑一家公司其實很難獲得。且當下互聯網上 99% 的數據都是用戶生產的,但它們的歸屬權卻不屬於用戶,這無疑是一種不公平。 不只 AI ,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一切數據的體量都在迅速膨脹,從圖片、音頻、視頻,到空間模型。數據規模的增大導致伺服器、 CDN 成本居高不下,用戶使用網路的資費也水漲船高。 這一成本的體現無處不在,從視頻網站一漲再漲的會員費,到 5G 套餐的資費,再到每年都在變得更大更貴的手機儲存空間和雲儲存服務,以及今天 AI 訓練的極高成本和門檻……互聯網不只是中心化、寡頭化,還在變得越來越貴,且用戶在整個過程中已經失去了話語權。 數據交換的成本這麼高,效率這麼低,有不少人都會問:為什麼我們不能重新利用過去 P 2 P 下載時代的理念,讓更多人參與構建網路,貢獻自己閑置的算力、儲存和通信資源呢? 問題的核心就在於這裡。 我們今天使用的互聯網,它的底層設計,從最初就是一個放射的樹狀結構,上層是伺服器,中間層是輔助分發數據的 CDN 節點,最底下是終端。雖然兩台終端可以通過網路直接建立連接,但這樣的連接依然是少數,絕大多數的數據依然僅僅流動於終端和伺服器之間。 所以 Web 1.0 的核心邏輯是「分發」,互聯網的信息流動是單向的,更像是電視、廣播,只不過分發的內容變成了一篇博客、一首音樂、一個遊戲,託管信息的伺服器和請求信息的終端,是一對多的關係。 到 Web 2.0, UGC 出現了,數據的流動開始變成雙向,但依然只是終端和伺服器之間的流動,沒有真正地網路化。因為直到 Web 2.0 時代,全球接入互聯網的終端數量也並不夠多,且早期能保持長期穩定在線的終端也並非多數,需要伺服器作為網路的基石。 「網齡」大一點的朋友可能會很容易理解問題出在哪。就像早年間我們使用 P 2 P 下載軟體的時候,需要有人「做種」,才能達到很高的下載速度。 P2P 下載是一個完全去中心的網路結構,但那個時候我們往往都不願意讓下載軟體一直停留在電腦後台,為其他人「做種」,因為沒有好處,且那時我們的電腦可能大部分時候是關閉的。 近年來大家都在提的 Web3 革命,就是要打破過去「樹狀」的中心化網路結構,帶動終端和終端互聯,最終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而在 Web3 時代,一個最大的變化就在於,可以長期在線提供資源的終端變多了,我們家裡的路由器,我們的手機都不再「關機」。另一方面, Web3 的下的各種代幣又給所有「共享資源」的行為提供了激勵機制。 某種程度上,針對互聯網「效率太低」的問題, Web3 已經提供了一套完備的理論基座,也擁有了改變的背景條件。 實際上,「效率低下」還只是傳統互聯網問題的一個切面。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互聯網的基本結構框架,是 90 年代確定下來的,當年的工程師們其實很難想到,互聯網會普及到今天這個程度,我們今天面對的一系列網路問題,比如 IPv4 地址資源不足、 DNS 伺服器容易遭到劫持污染……都可以追溯為傳統互聯網的底層設計缺陷。 多年來,行業內一直有「推動互聯網底層框架更新迭代」的聲音,但因為切換成本太大了,需要全球各個國家、各個垂直領域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到,所以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就連 IPv6 ,也從未完全普及。 可以說,今天我們所乘坐的這艘互聯網大船,已經是一艘補丁滿滿的「破船」,越來越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最終必須有人肩負起這一使命,推動互聯網從底層更新換代。 用「去中心化」思想改造互聯網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改造互聯網,就是要改造它過於中心化,以至於被掌握在少數巨頭公司和組織手裡的壟斷現狀。進入 Web3 時代,一大批開發者和企業都開始將目光投向這個問題。 從比特幣到 NFT ,整個 Web3 行業似乎一直聚焦於應用,交易、合約、認證……這些應用構成了 Web3 的第一波生態。 但去中心化的思想,並不只是可以解決具體的應用問題,而是有機會對互聯網的底層技術棧進行一次徹底改造,顛覆目前過於中心化的互聯網所導致的效率、安全問題。 DePIN 應運而生。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它就和 Web3 領域的所有產品縮寫一樣陌生,但這一名詞背後隱藏的,卻是 Web3 領域裡最大的野心。這群開發者,正在嘗試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物理網路基礎設施」。 很多 DePIN 項目,從設計之初就是在解決傳統互聯網在物理層、網路層、應用層存在的一系列遺留問題。比如目前國內這一領域的頭部創業公司 SendingNetworks ,就提出了一套從上到下的解決方案。 在物理層,他們設計了一個去中心化的路由器硬體,來解決傳統互聯網框架下,算力數據通信資源都過度集中的問題。通過網路里大量的去中心化路由器,數據可以進行分散式存儲,利用每一個用戶的閑置帶寬進行傳輸訪問,使流通速度、效率都能得到提升。 在網路層, Sending Networks 則解決了傳統互聯網 TCP / IP 協議最棘手的 IP 地址分配問題。新的網路框架下,用戶可以直接通過錢包地址這一 Web3 時代天然的「 ID 」來接入互聯網。而基於錢包地址,通信協議也會變得更安全可信,規避了當下常見的通過 IP 漏洞進行攻擊的情況。 而基於去中心化的物理層和網路層,又可以催生出多種多樣的去中心化應用層。 比如最基本的,將一個 Web 網站部署在基於錢包地址的網路中,這樣可以帶來更高速的訪問,且因為這個網路是去中心的,它也更加安全,很難被攻擊;開發者還可以基於去中心化的網路,來構建一個擁有更龐大節點網路的 CDN ,利用其中每一個終端的空閑帶寬資源,讓內容分發的成本降低、效率變高;以及也可以構建流媒體、 IM 軟體等等應用,都能利用到 DePIN 最核心的優勢:高效、私密、安全。 而這樣的底層革命,最終更是有可能帶動 AI 應用,擺脫寡頭的控制,回歸到每一個互聯網的參與者手裡。 今天的大廠在訓練 AI 時,都是先從各種 UGC 平台比如 reddit 收集用戶的語料數據,形成語料庫之後,再集中進行模型訓練。但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基礎網路里,數據的產生、儲存,模型的構建、訓練、驗證和最終的應用,都可以在一個網路下進行,過程所有人參與,所有人監督,成果所有人共享。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不需要恐懼 AI 技術被少數寡頭支配,被用來剝削用戶甚至作惡,一切的數據和模型,都會被容納在一個更透明也更安全的環境里。 目前, DePIN 賽道里關於 AI 的去中心化項目是最多的,因為 AI 訓練過程中的算力和數據缺口,把互聯網過度中心化的問題帶到了聚光燈下。但包括 SendingNetworks 在內的一批開發者依然認為,只有從底層,徹底改造互聯網從物理、通信到應用的整條鏈路,才能推動它進入一個新的未來。 開啟未來的第一步 當然,這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要「顛覆互聯網」,在描繪 DePIN 的美好未來之餘,更大的問題也依然懸在頭頂:要如何將它變成現實? 傳統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是一個從上到下的單向過程。極少數計算機科學家在早期設計了互聯網的底層框架,之後越來越多企業、開發者、用戶參與進來構築生態,才實現了互聯網的推廣普及。 也正因如此,傳統互聯網的整套運行機制儘管陳舊、儘管過時,卻依然很難動搖,愈發地積重難返。 所以,想要推動整個互聯網世界向 DePIN 的未來過渡,最迫切的需要的,是創造新的「動機」。 當互聯網已經覆蓋了地球上的絕大部分人之後, Web3 時代的革命,不可能像過去一樣從上至下,一夜之間完成替換,而是必須自下而上,由第一批種子用戶向上帶動開發者,企業轉變,逐漸擴大為全行業的轉變。所以 Web3 所有協議、應用的核心,都在講「激勵機制」。 SendingNetworks 選擇用路由器產品,作為整個去中心化網路的冷啟動基石,搭建去中心化物理網路,通過 Web3 的金融屬性和激勵機制,構建 DePIN 的未來。 之所以選擇路由器產品作為突破口,一個最大的因素就在於,路由器是真正穿透了互聯網所有層級的產品。在這套未來互聯網的框架構想中,路由器既是用戶訪問互聯網的信息交換終端,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網路里能長期保持在線的邊緣節點,同時還能夠把區域網內的儲存和計算資源進行整合利用。 粘合起這一切的,就是 SendingNetworks 所設計的「共識層」,如果用戶能夠長期保證自己的路由器,也就是邊緣節點在線可用,且提供更多的通訊、計算、儲存資源,就能在區塊鏈上轉化為可量化的「貢獻證明」,最後得到獎勵。 早期的 DePIN 網路,將會和傳統互聯網充分兼容,保證用戶的基本體驗不會有損失,但去中心化網路的火苗會被點燃,流動在去中心化終端之間的數據會越來越多,價值會愈發得到體現,直到點燃整個互聯網基礎架構的革命之火。 很多人大概也會好奇, SendingNetworks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憑什麼能夠推動如此底層的變革。實際上, SendingNetworks 的團隊脫胎於早年間微軟 Windows 開發團隊,移動互聯網時代,他們還做過活躍用戶達 2 億的海豚瀏覽器。 從操作系統到瀏覽器,過去 20 年, SendingNetworks 的核心團隊其實一直在和計算機、互聯網最底層的技術打交道,解決的就是「信息如何流動、分發、呈現」的問題。只是在 Web3 時代,他們逐漸意識到,想要改變信息的分發和呈現形式,就必須改造互聯網本身。 而現在,他們邁出了這一理想的第一步。 WEEX唯客交易所官網:weex.com